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120号提案的答复

2025-11-10 16:49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1120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陈海波委员:

  您提出的“1120”号“关于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艺术,助力上海打造‘数字文旅城市’”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到上海各个层面均高度重视文旅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市数据局作为新成立的市政府数据管理部门,一方面围绕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智慧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文旅领域数据资源利用提升等方向重点支持文化艺术领域的数字化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为提升文旅数据治理能力,积极推进公共数据上链工作。此外,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及广电总局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数据接口对接,协调打通广电专网与政务外网,进一步优化跨部门数据交互能力。围绕电子证照管理应用,持续深化改革,拓展归集范围,累计归集21类电子证照;同时,不断扩大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同步制发范围,优化电子发证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为文旅行业管理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随着文旅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对高校培养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教委指导相关高校以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为核心,鼓励高校积极提升数字文旅研发能力和参与度。

  一是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目前,本市共有12所高校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6所高校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覆盖3所部属高校和9所市属高校,共有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各校根据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布局,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如,复旦大学依托自身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研发团队,涵盖人工智能、文旅、法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二是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应用与创新。近年来,上海高校通过建设研发平台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高校服务支撑数字文旅行业的研发能力和参与度。如,受文化旅游部委托,2023年8月,复旦大学牵头建设书画数字化生成应用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致力于突破书画内容数字化生成的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25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江苏省扬州市、上海市普陀区,举办“休闲:未来的超级产业”研讨会,发挥三方产教融合优势与文旅资源特色,汇集专家智慧与产业经验,共同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大发展、人类从传统劳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休闲文旅产业的新地位、新境界、新机遇,形成一定共识、发布会议倡议,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产业升级提供参考、为新文科转型提供支撑。

  市文化旅游局在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方面,积极开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源挖掘、整理、建档,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并根据文旅部非遗司的工作要求,长期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围绕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方面进行采录拍摄,成果报国家图书馆保存。

  2018年,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出了“璀璨薪火——‘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制作与传播”项目,在两年内,针对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约120项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类项目,制作开发120部、每部5分钟左右、以8K超高清形式呈现的微纪录片,以此纪录手工艺人的生活故事或精湛技艺,展现其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绝活或独特的匠心,形成一份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志,以更好适应新时期媒体传播的需求,使非遗文化为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所接受。

  在数字技术融合非遗方面,也已有一些实践案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豫园灯会通过打造“山海奇豫记”IP、融入科技元素不断探索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游客使用手机小程序“山海奇豫记”扫描特定点位,即可“召唤”出《山海经》中的神鸟瑞兽,观看由AR技术呈现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景,“山海奇豫记”小程序还集合了游园AR导览、灯谜大会、山海图鉴、AR慢直播等功能。上海戏剧学院推出沉浸式越剧《黛玉葬花》,观众佩戴XR眼镜后,可在大观园场景中与虚拟的黛玉互动,从传统观演变为陪伴式体验。通过体感仿真技术、虚实叠加的舞台装置,重现越剧《红楼梦》经典片段,助力越剧活态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考察上海市强调,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凸显了国家对于人工智能发展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

  去年 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围绕五大领域打造生产力工具,聚焦六大行业加速应用赋能,形成“5+6”重点布局。作为六大重点行业之一的文旅领域正围绕加快构建高质量文旅专用语料库、开发旅游大模型多类场景应用、提升多模态交互能力等领域全面发力。

  您提出的“推动智慧文旅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智慧文旅助手类应用,提升旅游目的地线上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的建议,和我局正在建设的“沪小游”城市生活智能体高度契合。

  今年3月21日,“沪小游”城市生活智能体在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全力打造全市文旅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基于全域文旅资源提供更全面、准确、权威的文旅信息,为来沪游客讲好故事、传递文化,提升文旅服务体验智能化水平。自上线以来,“沪小游”累计用户超130万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沪小游”已具备了文旅资源配置全量化、文旅信息获取便捷化、文旅服务体验个性化三大亮点。

  一、“文旅资源配置全量化”是沪小游的第一大亮点

  通过上海文旅资源的整合,完成全市文旅全要素综合集成,实现全量化文旅产品供给。沪小游整合了文旅领域26个大类、63个小类文旅资源,主要包括了“一站式活动平台”、“上海城市特色资源”和“主题旅游资源”三个方面。

  “一站式活动平台”包括热门演出、品质展览、沉浸式演出和赛事节庆四大模块,分类展示演出、展览、赛事、节庆等活动资讯,目前也已接入大麦等第三方平台的购票链接,完成闭环。“上海城市特色资源”包括最具上海特色的非遗、古镇、建筑可阅读、City Walk等亮点内容,为游客呈现体现富含上海文化底蕴的海派城市、一江一河、建筑可阅读等旅游文化IP。“非遗古镇”板块汇聚上海第一批至第七批429个非遗项目的信息包括级别、类别、地区、保护单位、简介、详情等,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了解“非遗”的窗口。“主题旅游资源”汇聚不同主题下的上海旅游资源,带领游客了解上海旅游的不同面,如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科普旅游、邮轮旅游、乡村旅游等。

  二、“文旅信息获取便捷化”是沪小游的第二大亮点

  为了让游客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以上丰富的文旅资源,沪小游提供了“汇聚-分类-赋能”的“资源介绍”方案,对文旅资源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覆盖,实现文旅资源“一键调用”,城市服务“一图通览”。一是资源主题随心筛,支持按日期、主题、区域等多维度智能筛选,精准锁定目的地。二是资源详情全展示,全面呈现背景介绍、相关设施、资源地址、票价、评分等详情信息,满足游客认知需求。三是游玩攻略全收录,资源页面展示游览路线、旅游方式、最佳游览时节等实用游览攻略,助力游客轻松规划。

  三、文旅服务体验个性化是“沪小游”的第三大亮点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话解析用户需求,提供面向不同游客的智慧服务,推动文旅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化匹配。目前“沪小游”1.0版已具备热门推荐、资源问答、行程定制、AI伴游、入境游、AI游记六大智能服务。沪小游”的行程定制功能基于资源标签及用户画像实现精准匹配,可快速输出个性化的旅游攻略。在回答的过程中,“沪小游”将综合考虑用户的吃住行游购娱多方位需求,整合优质资源并根据天数编排,呈现特色、门票、活动等核心信息,为游客提供清晰、全面的行程指引。“沪小游”支持中英双语问答,为入境游客展示上海的经典打卡地,并进一步介绍相关文旅资源信息,提供全面、便捷且富有文化特色的服务体验,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

  下一步,市文化旅游局将制定发布《上海市推进文旅智能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构建包含文字、图像、视频、动捕数据的多模态非遗数据库,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推动文旅多模态大模型对非遗项目记录数据进行训练理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特征,赋能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利用非遗大模型推动上海古镇旅游业态发展,推出一批人工智能互动体验项目,增强古镇对游客的吸引力。市数据局将聚焦文旅领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技术底座夯实、场景创新深化、区域协同突破及安全治理升级五大核心方向,通过政策引领、生态培育和跨域联动,全面支撑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文旅城市”。

  陈海波委员:衷心感谢您对上海文化艺术和数字文旅的关心,上海在推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7月14日

  联系人姓名: 毛占刚               联系电话:  23118117

  联系地址: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