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052号提案的答复

2025-11-10 16:40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1052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梁顺龙委员:

  您提出的“1052”号“关于利用数字技术助力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传播”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您的建议和对于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以下为我局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的几方面工作:

  1、数字化记录工作

  在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方面,我局积极开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源挖掘、整理、建档,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记录和出版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完善数据库建设,根据文旅部非遗司的工作要求,长期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围绕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方面进行采录拍摄,成果报国家图书馆保存。

  2018年,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出了“璀璨薪火——‘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制作与传播”项目,在两年内,针对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约120项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类项目,制作开发120部、每部5分钟左右、以8K超高清形式呈现的微纪录片,以此纪录手工艺人的生活故事或精湛技艺,展现其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绝活或独特的匠心,形成一份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志,以更好适应新时期媒体传播的需求,使非遗文化为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所接受。两季微纪录片《海派百工》不仅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线上展示,还在哔哩哔哩平台收获了超726万总播放量。

  2、多媒体网络传播体系

  (1)“沪小游”提供一站式了解非遗的窗口。今年3月21日,我局在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推出了“沪小游”城市生活智能体1.0版,全面赋能文旅美好与精彩。该智能体基于“乐游上海”小程序全面改版,通过融汇全链条信息,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促消费。“沪小游”的“非遗古镇”板块汇聚了上海市第一批至第七批共27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429个项目保护单位的信息,包括非遗项目级别、非遗项目所属类别、保护单位名称、所属区、项目简介及详情等,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一站式了解上海非遗文化的窗口。

  (2)哔哩哔哩和小红书等平台推出线上线下非遗主题活动。我局鼓励哔哩哔哩、小红书等本市重点视听平台通过社区趋势洞察和潜力人群挖掘,积极参与到推广非遗的工作中来。

  哔哩哔哩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利用平台自身的内容生态和用户基础,以短视频、虚拟歌手、微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尤其是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近年来,平台打造哔哩哔哩“非遗新风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旨在利用短视频形式,让非遗以更生动、更易于传播的方式呈现;陆续推出洛天依与非遗的合作项目,依托虚拟歌手在社交媒体上拥有的庞大粉丝群体,将非遗音乐之美传得更广更远,相关音乐作品在B站播放次数达到20亿次;发起“寻找100位非遗手艺人”活动,旨在通过平台的力量,寻找并支持那些坚守传统技艺的非遗手艺人,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和资源支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动巧妙串联热门IP与非遗技艺,如国创动画《牧神记》与非遗苏绣,动画照进现实,联合苏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青年刺绣艺术家共同制作牧神记人气角色的服装,打造国内首个非遗cos服,让动画观众感受精彩绝伦的非遗技艺。

  小红书发起“我在小红书做非遗”“小红书非遗手工节”等项目,持续打造IP。去年11月活动期间,通过线上发放非遗diy材料包,线下与非遗馆、非遗体验店铺合作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并给予所有优质非遗作者指导运营和流量扶持。2024年“小红书非遗手工节”11月7日至11月10日在上海上生新所举办,引入京剧、河南皮影戏、徽州汪满田鱼灯等传统戏剧与民俗类非遗项目,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线下聚拢13.8万余人次,线上累计投稿5.88万,曝光6亿。2025年,小红书将持续投入“我在小红书做非遗”和“小红书非遗手工节”两个IP,继续串联用户、创作者、品牌、场地方等市面上优质资源,拓展“小红书非遗手工节”的传播渠道,通过直播让非活动城市的用户也可以在线上云参与非遗手工节。

  3、数字技术应用创新

  在将AR、VR等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领域方面上海已有不少实践案例。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豫园灯会通过打造“山海奇豫记”IP、融入科技元素不断探索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游客使用手机小程序“山海奇豫记”扫描特定点位,即可“召唤”出《山海经》中的神鸟瑞兽,观看由AR技术呈现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景,“山海奇豫记”小程序还集合了游园AR导览、灯谜大会、山海图鉴、AR慢直播等功能。

  上海戏剧学院推出沉浸式越剧《黛玉葬花》,观众佩戴XR眼镜后,可在大观园场景中与虚拟的黛玉互动,从传统观演变为陪伴式体验。通过体感仿真技术、虚实叠加的舞台装置,重现越剧《红楼梦》经典片段,助力越剧活态传承。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共同合作完成的《适配真人中国传统戏曲仿真表演系统研发》项目采用数字虚拟人技术呈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以沉浸式VR赋能非遗活态传承。体验者可以模仿戏曲演员的表演,通过虚拟换装、表情、动作和特效等表达方式和虚拟戏曲人进行互动,并通过创造虚拟舞台特效和运镜特效,让观众在虚拟世界里实现艺术的自我表达,让传统戏剧非遗焕发新的生机。

  4、专业人才培养

  我局每年定期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联合各高职院校开展4-6个研培班次。其中,上海大学于2022年推出“长三角传统工艺数字化建设研修班”,聚焦数字化建档、三维扫描、短视频制作、直播技术及AI辅助设计,帮助学员掌握数字化建档、记录、传播、创作的方法,让学员面向未来,掌握基本数字化技术方法和现代传播与创作技能,为非遗与科技相融合做好教学探索,为长三角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提供复合型的非遗传承人才。

  下一步,我局还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为数字技术赋能上海非遗提供政策保障。我局将制定发布《上海市推进文旅智能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构建包含文字、图像、视频、动捕数据的多模态非遗数据库,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应用,推动文旅多模态大模型对非遗项目记录数据进行训练理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特征,赋能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利用非遗大模型推动上海古镇旅游业态发展,推出一批人工智能互动体验项目,增强古镇对游客的吸引力。

  2、做好其他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工作。继续推动本市视听平台关注非遗项目、推出更具吸引力、更有传播性的非遗短视频,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努力。继续做好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工作,进一步完善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推动非遗数字资源的整合。继续加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高职院校强化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非遗人才的培养。

  再次感谢您对非遗工作的关注和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继续保持关注。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5月13日

  联 系 人: 方天舒 联系电话: 23118217

  联系地址: 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