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0097号提案的答复

2021-05-27 16:54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0097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农工党上海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对标卓越全球城市建设需求,优化、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地标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此提案由市文化旅游局主办,市委宣传部、市规划资源局会办,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近年以来,上海抓住举办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契机,先后完成文化广场改造、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元代水闸遗地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并结合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推进完成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世博演艺中心、儿童艺术剧场等一批文化地标项目工程建设;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快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力度,先后推进建成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等项目;徐汇滨江美术馆大道、外滩美术馆群落初具规模,全市美术馆2020年共接待观众406万人次,2019年841万,2018年677万,数量位于全国各城市首位。另外,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宛平剧院改扩建、上海大歌剧院以及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施工,分别将于“十四五”前期先后竣工并投入运营。上述一批兼具功能性和地标性的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将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保障。

  一、围绕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市标志性文化地标系统建设

  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愿景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并从塑造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和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落实落实相关要求。

  在塑造标志性城市景观方面,要求加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门户和标志景观设计。一是结合机场、港口、铁路客站等交通枢纽地区的空间环境设计,打造具有国际都会感的门户形象。二是结合杭州湾、南汇嘴、吴淞口等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襟海临江的大尺度标志性开放空间。三是聚焦形成陆家嘴、北外滩等主要城市标志性景观节点,突出公共活动中心、滨水凸岸、河流交汇处、视线廊道焦点、人流聚集区等区域的空间景观设计。四是结合城市主中心、副中心形成主要的城市眺望点,控制好城市眺望点之间或与重要公共空间的若干视线廊道。

  在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注重强化文化功能区和文化地标作用。聚焦世博文化博览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前滩文化传媒集聚区等重点文化功能区,加快推进上海图书馆东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等建设,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体育等功能性项目规划落地。同时,聚焦黄浦江、苏州河沿岸,选取特定地区开展公共艺术设计和公共空间优化试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设计,培育新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此外,制定实施《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营造绿色、安全、活力的街道空间,提升城市街道空间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二、推动代表性城市文化地标保护性更新和功能提升,优化上海城市文化地标系统

  1.打造“党的诞生地”为地标的红色文化旅游集群。推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开展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会址联手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创建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中国红色旅游地标,并会同嘉兴南湖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主题旅游线路,构建“开天辟地”红色文化旅游集群。深度挖掘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研发推出红色研学、爱国教育、红色创意等精品旅游产品和活动,加快培育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打造“建筑可阅读”为标志的海派文化旅游集群。梳理城市地标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等资源,全面开启“建筑可阅读”数字化转型新时代。从2018年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建筑可阅读”工作,为全市优秀建筑设置二维码、鼓励建筑开放、推出建筑微旅行线路、创新开发建筑相关文创产品。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筑可阅读”工作范围已拓展至全市16个区,开放建筑数量1037处,二维码数量2437处,基本实现了建筑的“可读”“可听”“可看”“可游”。新涌现的武康大楼、上生新所、马勒别墅等一批历史建筑成为上海重温历史记忆、展现时代变迁、激发文创活力的网红文化新地标。2021年,“建筑可阅读”工作,重点开展“建筑可阅读”十大行动,包括“五个民”的体验数字化和“五个一”的服务体系化。力争把“建筑可阅读”打造成“大上海”的城市金名片和“家门口”的文旅好去处。结合城市微更新,打造“街区漫步”微旅行产品,开发具有国际大都市魅力的海派文旅IP,形成“海派文化之源”“魅力衡复·旧貌新颜”“走进外滩建筑”、苏州河工业遗存等海派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沉浸式、互动型体验等新型展陈手段,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活化海派文化遗产与深化旅游内容创新。

  3.打造以水乡古镇为核心的江南文化旅游集群。依托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风貌街巷、江南古典园林以及水系、河道,打造江南文化、生活美学旅游体验区。挖掘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脉基因,打造“寻根之旅”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主题性、品牌化旅游产品与线路。推进文化遗产旅游创新发展,联动开发长三角地区江南水乡古镇资源,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积极引入国际知名文化活动进入古镇文化空间,打造江南文化国际展示地、传播地和体验地。

  4.打造彰显时尚动感的都市文化体验集群。激发公共空间旅游活力,营造浓郁城市旅游氛围。推进演艺旅游创新发展,鼓励商业综合体引进创新演艺项目,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改建剧场和演艺新空间,依托人民广场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和上海马戏城、世博大舞台等演艺场所,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驻场品牌,鼓励发展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演艺产品。推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市级美术馆功能提升,确立鲜明的地标特征,开展美术馆评估定级,指导全市美术馆继续明确定位、错位发展,在学术定位引领下,建立清晰的收藏、展览体系。发挥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以及文创产业园区的平台作用,培育高品质文博创意品牌。

  5.提供更多高品质“家门口好去处”。以社区为轴心,突出“微旅游、慢生活”主题,面向市民依托本市丰富的文化、娱乐、健身、游憩、绿化、商业、餐饮、农业等资源,提供文化旅游产品和配套公共服务,具有主题特色和复合功能,具备明确管理主体、充分考虑社区参与的公共空间,打造更多“家门口好去处”。“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16个区共5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十四五”期间增加社区公园、小广场、街角绿地、剧场、纪念馆等类型的200处。

  6.打造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休闲街区。赋能城市系统更新,嵌入城市休闲、街区休憩等旅游功能,形成“街区+”“楼宇+”等城市“微旅行”产品体系。依托商圈、公共文化设施,植入旅游文化体验产品,面向市民打造宜游、宜乐、宜购、宜学城市商旅融合综合体。创建旅游与文化、商业、康养、研学、体育、工业、农业等融合发展的旅游主题精品区,构建目的地型酒店集群和乡村特色民宿集聚点,建设体现“一区一品”的,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局将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大都市建设规划、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和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工作,提升文化地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文化地标的标识度和显示性。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寇云凤                  联系电话:23115532

  联系地址: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