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上海四个作品获得第二十届群星奖
2025-11-05 12:48 来源: 乐游上海

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举行。
本届群星奖全国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名群众文艺工作者参加评选,经过初选、复评、终评,最终60个作品(团队)获奖,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10个。
展演活动集中展示近年来以群星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优秀群众文艺发展成果,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火热实践,展望新时代美好生活。
上海入围本届群星奖终评的9个作品中,器乐重奏《海上·云梦》、沪剧小戏《假币真情》、锣鼓书《房东来了》、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分获音乐、戏剧、曲艺、广场舞类群星奖,上海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四个获奖作品均立足上海地域特色、跟随时代脉搏跳动、扎根群众火热生活、浸润真挚情感、体现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在全国舞台上展现上海群文风采。
01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
坚持上海特色
不断超越自我

演出单位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作品介绍
中阮与竹笛的韵调、澳洲笛吉里杜管和打击乐的原始震颤、特雷门琴的吟唱与数字脉冲等有机融合,描绘出风起云涌、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风骤雨,但狂风骤雨不能掀翻大海,这正是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和人们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拼搏精神。器乐重奏《海上·云梦》旋律优美、跌宕起伏,浓浓的海派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创作者说
创作是打破自己,再往前的过程,痛苦但值得。得知获奖,我们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了。未来我们还是要坚持创作上海特色的作品,深挖城市元素,将城市的记忆、城市的烟火气和时代的变迁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结合新的创作手段来诠释作品,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作曲 孙彬彬
02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
怀揣匠心
做戏剧创作的手艺人

演出单位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文化服务中心
作品介绍
作品讲述了一位智障老人十年间在一家面馆,用自绘的“钱币”买面吃而引发故事。故事里充满着温暖、感动与人间大爱。“帮人就是帮自己”这是剧中的台词,也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百年沪剧在市井故事里“活”了过来。
创作者说
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细节往往决定作品的成败。我们导演就是“手艺人”,作品好不好看就要看“手功”,带群文队伍就要考虑得事无巨细,这也是“手功”。群星奖已告一段落,未来,群文创作中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把握与平衡是值得我们在创作中思考的问题。
——导演 栾岚
03
锣鼓书《房东来了》
传统与时尚、
当代生活结合
不断创新

演出单位
奉贤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
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作品介绍
作为流行于奉贤、浦东一带的传统曲艺,锣鼓书的最大特点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房东来了》讲述一名退休前是专业播音员的上海房东和三位离乡打拼做主播的租客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作品的灵感源于作者兼演员沈玉琴在居委会工作时的所见所闻。
创作者说
锣鼓书作为传统曲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既要坚守其独特的艺术内核,也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当代文化。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近并深入学习这门艺术,成为锣鼓书的传承者、发扬者,也是创新者,让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辅导兼作曲 徐思燕
04
广场舞
《一起跳舞吧!》
跟随年轻人的节奏
用舞蹈诠释
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演出单位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
静安区文化馆
作品介绍
融合爵士、流行舞与本土文化,捕捉当代都市白领的工作和生活,广场舞《一起跳舞吧》描绘了一幅活力无限的都市日常景象。从繁忙的工作到阳光、时尚的下班后文娱活动,他们用广场舞语汇将其表达出来。全体演员平均年龄25岁,00后占一半。他们用精彩的舞蹈告诉我们:广场舞并非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属”。
创作者说
广场舞可以是都市文化的镜像,也可以是普通人情感的出口。用舞蹈展示百姓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这正是群星奖“扎根群众”的核心要义。一个优秀的作品永远藏在生活里,藏在彼此的坚守中。群星奖的这段旅程已圆满。
——编导 王雯
热点关注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