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以全年热展赓续城市文脉

2025-01-22 11:03 来源: 文汇报

中华艺术宫1.jpg

  近年来,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美术馆计划”的有力推动下,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代表的美术场馆不断强化顶级文博美术大展引流效应,优化文旅优质供给、着力提升文旅赋能经济发展,“来美术馆看美展”已成为市民游客的假期“必选项”之一。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学术立馆,先后推出“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何以敦煌艺术大展”等爆款大展,2024年全年接待观众数量突破178万,同比增长超75%,在中博排行榜2024年全国美术馆年度热门榜单中仅次于中国美术馆位居第二。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书画的发祥地,近代城市发展为海派书画的孕育和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海派书画与上海城市发展互促共融,共同书写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吴昌硕,无疑是这个广阔舞台中央最华丽的舞者。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的“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以180件精品力作、逾1500平米展示面积,堪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吴昌硕艺术展。大展首度聚焦第二代海派书画的代表人物吴昌硕定居上海后的辉煌十五年(1912-1927),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令观者领略海上巨擘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时代精神。

吴昌硕《临石鼓文四条屏》部分,1890年。.jpg

吴昌硕《临石鼓文四条屏》部分,1890年。

  最近一年来,海内外吴昌硕相关展览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这个展览甫一亮相就备受关注。展览依托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扎实的学术研究,齐集吴昌硕诗书画印精品力作和翔实的文献史料,无论其庞大的规模还是新颖的视角,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大气格局。

  走进大展现场,公众首先感受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展团队的独具匠心。展厅的展陈设计创新地从吴昌硕作品中提取经典用色,将不同色彩引入相应板块展厅之中,以色彩叙事带给观众更沉浸的体验。展览主视觉“赤霞”,取自吴昌硕暮年探索变法时取用的西洋红,“赤霞”色彩大气恢宏,是吴昌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尝试,彰显着缶翁开风气之先的气度以及在海派艺界一代宗师的地位。各展厅不同色彩也大有来头,藤黄、正青、苍翠等皆取自吴昌硕代表作,启迪今人师其守正创新的精神,延续艺术与城市的文脉华章。

  在叙事方面,中华艺术宫策展团队别具特色地选取了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具有编年史意义的1912年作为展览开端,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大师云集、群英荟萃的海派艺术历史画卷。整个展览以时间为脉络,通过五大板块的翔实叙事,在充分展现吴昌硕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底蕴,开拓海派文化资源,推动海派书画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向观众阐释了近代上海工商业现代化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功能的重要转变。即艺术的权力由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英阶层让渡给了平民阶层,艺术最终为公众而服务,而上海城市作为艺术发展重要的空间与载体,也不断依靠艺术发展的推陈出新而更新升华。

  作为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之际推出的大型展览,“海上明月”展再次发挥了上海“大美术馆计划”下的美术资源集聚优势,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以长三角各大美术机构馆藏精品为核心,不仅体量规模近年罕见,更不乏鲜少外借展出、难得“合体”展出的珍贵作品。令观众得以全面领略吴昌硕作为艺术史上“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巨匠的世纪风采。

  “丹青不知老将至”。吴昌硕曾豪迈地自言“破古法”而“出己意”。他以不懈的艺术探索,大胆地实现了暮年变法。众所周知,吴昌硕的书法取意于石鼓钟鼎与汉碑晋帖,晚年笔力更加古朴苍莽、老辣高古、大气磅礴。本次大展展出了吴昌硕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如来自南通市个簃艺术馆馆藏的吴昌硕临原始石鼓文《临石鼓全形十条屏》因鲜少外借而非常吸睛;为“五卅惨案”声援罢工、表达反帝爱国而连夜挥毫所就的长诗《五卅祭》,彰显着一代艺术领袖极具家国情怀的社会担当。

吴昌硕《设色芍药图》,1914年。.jpg

吴昌硕《设色芍药图》,1914年。

  他的绘画则在变法后,笔触更加老健郁勃,中西兼融、敷色古艳、气韵生动,并将篆隶和狂草笔意融入画中,独开五百年大写意的新生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市民情趣。如吴昌硕与任伯年、王一亭合作跨度长达21年最终成画的《缶翁行看子图》堪称本次必看珍品之一。展出的《四时花卉条屏》以四季代表花卉牡丹、芭蕉、秋菊、腊梅入画,冷暖调子对比强烈,既独立成作,又相得益彰,颇具意趣。作为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宗师,吴昌硕偶然涉笔的山水画更是件件精品,稀缺山水题材《山水图》也在展出之列,纵笔驰骋,洒脱非凡。

吴昌硕篆刻《明月前身》,1909年。.jpg

吴昌硕篆刻《明月前身》,1909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篆刻,吉金乐石、老而弥坚,奇崛恣肆、豪放雄浑,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缶门派”。本次展览不仅有两方来自不同藏家的《美意延年》印章首度“合体”展出,超50件精品涵盖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篆刻作品,堪称展览另一大亮点。其中包括代表吴昌硕早年初涉印坛探索摹仿的《“武陵人”印》,舒展清丽的线条与其后期印风形成鲜明对比;朱文印“明月前身”则是缶翁66岁时怀念原配夫人所刻,表达了终生不渝的爱情;《“缶翁”印》则是吴昌硕74岁之作,书写意味浓厚。

  与上海这座文化的“排头兵”城市一样,守正创新的精神在吴昌硕的血脉中流淌。如果说是上海成就了吴昌硕,为他构建了艺术的大平台与都市的大空间,那么吴昌硕也以传承开拓的理念、创新包容的意识、开宗立派的气度及家国情怀的追求,真正把海派书画从高原推向了高峰,使海派书画艺术呈现出一种新形态、新业态,从而形成了新生态。

  作为上海唯一的全国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是上海文化艺术的重要发展支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主阵地。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在策划美术展览之时,已不仅仅局限于布置一场展览,呈现一个空间,而是施更多笔墨于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家底”的挖掘,深入学习“两个结合”的精神内涵,不断挖掘并展示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守护好上海城市历史文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因而,本次大展具有鲜明的主题性、艺术的评析性、文献的叙事性及学术的导向性。从第一个板块“1912现象”开始,展览开创性地集中呈现了以吴昌硕为核心的“五大现象”。作为上海城市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1912现象”为本次展览着重聚焦,引领观众仿佛走进了海派书画在1912年的那个大师荟萃、群贤毕至、精英辈出的鼎盛期。迁居上海的吴昌硕从艺术大师成为一代海派书画领袖,引领海派书画拓展从艺地图,实现了中国书画现代性的转变。又如大展首次梳理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脍炙人口的“吉庆里现象”,也是令人过目难忘。吴昌硕入住的吉庆里,日后走出了“缶庐三杰”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及陈半丁、赵云壑、赵古泥、王个簃、钱瘦铁、诸乐三、诸闻韵等一批书画大师团队,还有日本弟子、也属大师级的河井仙郎、长尾甲等。受其艺术影响与笔墨启迪的还有王一亭、齐白石、刘海粟、朱复戡、高剑父、梅兰芳等大师。这些都使位于上海静安的吉庆里成为培养艺术大师团队的摇篮,支撑起了中国艺苑近现代百年的大师之门。极具特色的“润格经济现象”则通过翔实的史料佐证和数据分析,直观展现了缶翁晚年的作品行情,不仅是其本人售艺鬻画的生动记录,也反映了海派书画家群体的崛起和繁荣,成为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现象。此外,还包括吴昌硕来到上海后实现暮年变法的“金石精神现象”以及以吴昌硕为艺界领袖的“家国情怀现象”等。这些“现象”贯穿展览始终,不仅反映出吴昌硕个人身份的嬗变,更叙写了他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相互成就发展的一段佳话。

吴昌硕《金文五言联》,1903年。.jpg

吴昌硕《金文五言联》,1903年。

  正如本次大展学术主持陈翔所言,“吴昌硕是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化转型的标志性艺术家,其承上启下的意义非同寻常,而且在国内外的影响巨大、持续不断。吴昌硕不仅是海派绘画的标志性领袖人物、城市文脉的节点性代表,也是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的构建者。回顾吴昌硕为海派文化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为我们在新时代下形成更好的社会文化生态,促进和推动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飞跃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创新启发。”展览学术总策划王琪森表示:“一个人与一座城,是上海成就了吴昌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作为上海唯一的全国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以‘城·人知美’为宗旨,持续深耕‘何谓海派’系列展览品牌,全面梳理回顾海派艺术发展成果,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希望为观众展开一幅海上艺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延绵不绝的城市文脉,为弘扬海派文化、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不断积蓄能量。”

  为更好以美术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作为“大美术馆计划”的核心主体,依托自身藏品资源优势和专业研究优势,创立“何谓海派”和“海上观潮”展览品牌,积极参与“日出东方”“海上风华”和“人民城市”系列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通过“历史的星空”“历史的星光”等艺术大展和主题性美术展览,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品质化、多元化、差异化精神需求。春节期间,来访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观众还将能欣赏到“星光云水——星云大师的笔墨情怀主题书法展”“直面形象——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图像的维度——第二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等更多既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又增加人民精神力量的高品质展览。多场别开生面的公教活动同样精彩,音乐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书法印章体验、文化讲座,为全年龄段观众提供艺术滋养,依托“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格局,让市民游客在这处“人民的美术馆”感受浓浓新“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