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曹建国大画幅摄影展”亮相市群艺馆
2024-10-15 15:23 来源: 上观新闻
“上海老城厢——曹建国大画幅摄影展”近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大画幅摄影家曹建国从事摄影创作数十年,多年专注记录上海老城厢变迁的城市历史,此次展览呈现了其《老城厢市井》和《老城厢人家》两大专题系列中的经典作品。
展览包括“上海老城厢城市肌理的时空演进”“东北·福佑片区”“东南·乔家路片区”“西北·露香园片区”“西南·文庙片区”五个板块,共七十余幅大幅摄影照片,其中最大一幅照片尺寸达2.4米×3米。
现场照片 赖鑫琳 摄
上海元代设县,明代筑城,城墙以内谓之“城”,墙外人稠之处谓之“厢”。1843年后,现代文明与江南水乡在上海产生碰撞,此地填浜筑路,路网几经变化,形成了这片今天被上海人称为“老城厢”的地方。2022年,历经30年的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宣布全面完成。地处城市核心的黄浦老城厢也汇入了历史洪流。
基于对上海近代史及上海老县城兴衰的兴趣,自2004年起,18年间,曹建国扛着8×10英寸大画幅胶片照相机,几乎将老城厢中所有的街巷、弄堂转了个遍,拍摄了数千张大画幅底片,以此作为他对渐渐远去的老城厢的一种充满敬畏的告别方式。“老城厢毕竟伴随着几代上海人的生活,尽管它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现在真的要远去了,心中还是难以割舍。”
现场照片 赖鑫琳 摄
这方“城厢”浸透了老上海人的喜怒哀乐。曹建国不仅仅拍摄老城厢的建筑,他还深入住户家中,在他们搬迁前为他们留下与“旧家”最后的合影,为老城厢的居民们“安排”了一场极具纪念意义的“告别仪式”。
展览开幕现场人流密集,除了摄影爱好者外,也有曾经的老城厢居民闻讯赶来。68岁的张蓓芬站在自己6年前的照片前,引来不少人围观,“这是我们动迁前,曹老师帮我们拍的留念照。”那天她特意梳妆打扮,穿了一件绣花的中式外套,觉得房间里有点乱,但曹建国嘱咐她不要整理,“原来怎么样,就怎么样。”
张蓓芬的父亲也曾在照相馆工作,1947年搬进南市老城厢光启南路286弄1号的房子里,直到2018年搬离,三代人住了70多年。“我家里六个姐妹,有四个是在红房子医院出生,我和我姐姐生在这栋房子里。”如今,张蓓芬搬到松江方塔公园附近的新居,偶尔也会怀念那栋老屋,她很感激曹建国帮自己留下了影像,“后来他特意送照片上门,一分钱都不收,连水都不喝。”
张蓓芬在自己的照片前 赖鑫琳 摄
照片旁边,展示着张蓓芬的口述故事记录手稿,许多照片前都有这样的手稿。曹建国在拍摄时,同步进行着相当扎实的调研和笔录。不少老城厢居民的家庭故事就这样被他认真收录到一条条录音和笔记之中,成为弥足珍贵的口述史资料。照片拍好后,他将成片一一冲洗出来,用相框装裱好,拎着沉甸甸的袋子,挨家挨户敲门,把这些照片送到曾经被拍摄的居民手里。观众们还能在展览中看到相关视频与拍摄花絮。
拍摄老城厢的过程中,曹建国查阅了大量史料,比对不同时期的上海县城地图,实地观察片区特征,逐渐摸索出规律,规划出“地标扫描”式的拍摄方案,逐块、逐街、逐弄对老城厢街区风貌进行观察,以选择合适的点位进行拍摄。
从他对拍摄点位所作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他以河南南路、复兴东路为纵横轴构成四个象限,作为其拍摄地理空间上的规划。由此,他深入每个象限,积年累月地拍摄创作。展览以这四个象限为分列板块对作品进行呈现,每幅作品均标注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和时间。曹建国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保存了一批具代表性和艺术收藏价值的影像资料。
展览将持续至11月3日。
热点关注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