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双百文旅民心工程让家门口也有“诗和远方”

2021-12-26 09:59 来源: 新华社

  生境花园里常有小动物来“探访”社区居民,热闹商圈的静谧小站里丰富的书刊和特色展览让人“偷得浮生半日闲”,黄浦江游船上的音乐声为美景增色……随着上海“双百”文旅民心工程建设推进,一批小而美、主客共享的海派文旅新空间,带着最好的空间资源和最优质的文旅资源,让人们走出家门便能体验“诗和远方”。

位于徐汇区的武康大楼源点广场.jpg

位于徐汇区的武康大楼源点广场

  海派文旅新空间不断扩容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已建成10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和100家“演艺新空间”。

  其中,“家门口的好去处”囊括生活社区、特色街区、新型商区、创意园区、工业厂区、便民服务、人文体验、生态绿地等类型,以“深度游、微旅游、慢生活”为主导,聚焦“15分钟生活圈”。这些好去处和已有的历史风貌街区、特色休闲街区、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园互为补充,成为上海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载体。旅游企业还推出“游老城厢”“大美嘉定”“徐汇全新一日游”“三味舒屋”“静雅里的人间烟火”等城市微旅行线路,将许多好去处串点成线。

位于青浦区的青溪园.jpg

位于青浦区的青溪园

  “演艺新空间”包括商场、文创园区、书店、酒店、餐厅、咖啡馆等类型,对专业剧场的传统演出空间形成有益补充。文旅部门预计,2021年在这些“演艺新空间”里上演的戏曲、话剧、音乐剧、脱口秀、相声等演出数量超过2万场。

  业界认为,伴随城市微更新和精细化治理,不断扩容的文旅新空间既能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对高品质文化旅游体验的新需求,也可以避免人们扎堆,有助于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元旦、春节双节渐行渐近,上海在做好严格的疫情防控同时,将进一步丰富文旅供给,让人们通过微旅行、深度体验,享受家门口最好的空间资源和优质的文旅服务,感受身边的诗意与美好。”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

位于长宁区的上生·新所.jpg

位于长宁区的上生·新所

  城市微更新带来“蝶变”

  盘点这些海派文旅新空间,可谓“千颜千面”。在循序渐进的城市微更新中,有的突出街区营造的专业性、城市设计的审美性、社区发展的自治性;有的加强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鼓励多元力量参与,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休闲品质和服务能级;有的依托社区周边高校、园区、企业等的科技、创意、文化资源,提供跨界共享、融合复合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和公共服务空间。

  同时成为“家门口的好去处”和“演艺新空间”的上生·新所,囊括历史建筑、工业改造建筑和当代建筑。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上生·新所,最大的特色就是文旅商融合。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上生·新所已围绕“建筑可阅读”和咖啡主题推出城市微旅行线路;长宁区乃至上海市许多优秀文化作品、时尚创意活动在这里落子,其中更不乏首发、首秀项目;园区的咖啡店、书店里不仅有咖啡香、书香,还有引人入胜的演艺活动和讲座。

位于普陀区的苏州河书房.jpg

位于普陀区的苏州河书房

  普陀区的苏州河书房则与周边发展和百姓生活“融为一体”。这处全新亮相的蕴含苏州河文化气息的多样化阅读空间,位于普陀区图书馆的8楼和9楼。以艺术人文类书籍为主的8楼空间兼具艺术展览功能,与以综合类阅读空间的9楼通过楼梯相通。整个空间的装饰、陈设、布置乃至咖啡服务、文创开发,均与苏州河相关。从苏州河书房向外眺望,曾有些煞风景的“煤气包”——上海燃气大渡河路干式气柜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原址上将建成“西上海体育赛事集聚中心+全民运动健身集聚中心”。

  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蝶变”的新空间,仍然保留着上海历史风貌和文脉。在杨浦滨江的“皂梦空间”,人们已很难回溯制皂厂当年的生产场景,但仍能通过空间设置的名字牌和二维码,了解让上海人引以为傲的制皂业发展历程。既时尚、便捷又留住情怀,这正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位于杨浦区的“皂梦空间”.jpg

位于杨浦区的“皂梦空间”

  上海城市微更新带来“蝶变”,成为海内外业界关注的“样板”。2021年11月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典礼上,位于永嘉路309号、占地面积仅700余平方米的“口袋广场”嘉澜庭,获得社会与文化建筑类金奖第一名。天气晴好时,老人、孩童、宠物、白领都在这里休憩,小小的庭院充满欢声笑语。其设计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庄慎这样解读嘉澜庭微更新的特点——新空间既要融入周边环境,又要体现出归属社区的领域性和“私有感”;设计和布局既要适合未来的使用活化和安全管理,又要有助于创造更好的社区生活。

位于徐汇区的嘉澜庭.jpg

位于徐汇区的嘉澜庭

  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根据《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截至2025年,上海“家门口的好去处”将达到200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打造亚洲演艺之都,鼓励商业综合体引进创新演艺项目,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改建剧场和演艺新空间。

  “如何有效地把城市资源转化成文化和旅游资源,让市民游客享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幸福,推动这座城市处处是景、时时宜游、行行可看、主客共享,这是当下的重要工作。‘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是我们的初心。”方世忠说。

位于杨浦区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jpg

位于杨浦区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

  对于65岁的张华英阿姨来说,位于四平路1028弄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为这里不仅让前来打卡的人收获新鲜感,也让生活在此地的居民收获幸福感。经过城市微更新,过去一些商户的油烟、噪音、占道经营问题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美观、清爽、安全的马路;“NICE2035”工作室、“原型街小花园”、多功能“好公社”等相继入驻,社区居民可以与科学家、艺术家共同参与创新实践,将社区从一个“消费末端”变革为“创新源头”。

  雅名“漕韵”的漕河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融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等社区机构和妇女之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心妈咪小屋等服务载体。让“漕韵”时时焕发活力的,不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空间,更包括聚集在此的居民——沪剧队、越剧队等28支文体团队,常年坚持在社区、敬老院、学校等进行公益演出;“中华盘扣”“海派绒绣”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室,吸引着周边白领、社区居民前来体验和传承。

位于徐汇区的“漕韵”.jpg

位于徐汇区的“漕韵”

  “超级网红”的武康大楼源点广场及周边区域,周末每日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人们不仅可以在此发现主题邮局、精美图书、美味咖啡和“武康大楼”雪糕,还能邂逅“身怀绝技”的“路人”——由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发起成立的“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已拥有300多名志愿者,在他们的讲解和引导下,人们得以更好地读懂上海如何成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之城。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上海不断扩容的文旅新空间里,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上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