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最大规模书法展何以吸引观众N刷?

2024-12-12 16:40 来源: 文汇报

图1.jpg

  刘海粟美术馆一年一度的学术研究大展《百年吞吐——刘海粟书法大展》开展一个多月以来,引发观展热潮,已经有观众三刷、五刷,反复观看,细细咀嚼。这是刘海粟最大规模书法展,把目前视野可及的刘海粟书法作品几乎全部囊括。展出书法超过220件,加上文献、图片、资料、实物等,合计展品超过380件。

  传统国粹书法艺术为何令观众流连忘返?这个展览以深度学术研究和创新策展方式给业内留下诸多启示。

图2.jpg

  深度学术挖掘让展览具备耐读性

  为什么这个展览如此耐读?答案藏在扎实的学术梳理中。据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此次展览策展人靳文艺介绍,这个展览集多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折射出一段段刘海粟鲜为人知的往事,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这位海派艺术大师很有帮助。

  例如,此次展出的《勇智宏辩》,是刘海粟84岁时为女儿刘蟾所写的一件横幅,见证诗书传家对刘海粟一生的影响。“勇智宏辩”的字面意思,大略是有勇气、有智慧,善于宏辩。而能够宏辩的前提,必定是思维开阔、独立思考。“勇智宏辩”四个字,自然是寄托了刘海粟对女儿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幼年学习书法时一段经历的回应。刘海粟原名刘槃,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大概10岁时,他在绳正书院里写了一副对子 “逢源会委、勇智宏辩”,书法水平技惊四座,成为书院的一段美谈。这两句是正是出自每个读书的华夏少年郎每天都在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从1500余字的原文中,刘海粟只选了“逢源会委,勇智宏辩”这八个字,足见当时他小小年纪已立下雄心。时隔70年,耄耋之年的刘海粟再次写下“勇智宏辩”这四个字,已是名震华夏的艺术家、教育家,他对“逢源会委,勇智宏辩”的追求,却贯穿一生,末曾改变。

图3.jpg

  再看此次展出的刘海粟最长书法手卷 《临散氏盘铭》。散氏盘内底上铸有铭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笔画沉稳磅礴、线条粗细得当、字形布局古朴优雅,是大篆的典范之作。这种风格不仅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中国书法学习中有一句话,叫“书从篆入”,意思是想要写好书法,就必须要先学好篆书。刘海粟早年拜康有为为师,自然也继承了老师“学书必从篆入”的书学思想。康有为晚年,也一再强调,让刘海粟要去临大篆,主要就是指散氏盘。刘海粟曾表白自己“爱琅琊石鼓,毫端郁勃,敛元气,奔吾腕。”故此,他能将所得金石之精髓融贯于诸体之中,这是他开启自我书法风格的密钥之所在。

  而此次展出的刘海粟临苏东坡的《寒食帖》、文征明的行书《小病掩愁百念慵》、陈白阳的行草手卷《重湖接屋水迢迢》三幅作品,则让人们看到刘海粟如何转益多师,挣脱康有为的“束缚”。

图4.jpg

 创新叙事方式让展览具备可读性

  书法艺术展通常给人传统甚至是陈旧之感。此次展览却一改人们的印象。这源于展览在叙事方式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首先是研究创新。此次展览第一次尝试把学术研究成果集结成论文先出版,再转化为可视化、有温度的展览。深度的学术研究,再呈现为展览,目的是要让深奥的学术变得更便于公共美育的传播,让观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打造美术馆的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图5.jpg

  其次在于展陈创新。此次展览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前言+挂画模式,创新性地运用作品+文献+场景+背景故事+视觉图表+音视频互动解读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沉浸在多维的信息场景中。比如,人们能在序厅看到由传统碑林引发创意的发光灯柱,也能在展厅邂逅刘海粟全家福照片场景、弹幕交互等等。展览通过对刘海粟的书法作品和艺术人生的沉浸式演绎,引人走进刘海粟先生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感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图6.jpg

  最后是传播创新。此次展览运用了不少新媒体互动解读,包括AI创意视频的运用等,力求让整个展览成为给观众的一部书法教科书和解读刘海粟艺术人生的励志故事。

  靳文艺指出,今天的文字,已经变成了信息传递的符号工具,文字的工业之美占据主导地位。传统书法之美以及它的实用意义对今人而言,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语境已经完全不同,传统书写似乎已经要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是传承和欣赏中国书法依然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他认为刘海粟美术馆作为国家公共美术馆,有责任和义务去解读、再现、弘扬与传播中国的书法艺术之美。尤其对刘海粟美术馆而言,举办刘海粟书法展,更是用这种方式传播、弘扬和活化海老的艺术精神。

图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