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东馆发布新标识:风好正扬帆 飞鸟过山海

2022-02-24 15:16 来源: 解放日报

  一本随风翻页的书,顶端悬停着一只振翅而出的鸟;这只智慧的鸟,又仿佛栖息在一棵树上。上海图书馆近日在新落成的东馆发布新版机构标识(LOGO),以“风好正扬帆、飞鸟过山海”的视觉意象,寓意上海图书馆将全面导入以人为本、关注细节与体验的设计思维,厚植属于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诗意栖息地。

logo.jpg

  1996年,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馆舍建成开放之际发布了三角外形的第一版馆标。此次由设计师陈幼坚操刀的新LOGO,设计更为简洁、扁平化,LOGO中蕴含的多重意象既是对大阅读时代的解读,也是对上海图书馆“智慧(intelligence)、包容(inclusiveness)、互联(interconnection)”3i转型战略的阐释。

  “希望新LOGO可以刷新读者关于图书馆的刻板印象,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需要‘勤’和‘苦’,但图书馆早已不只是埋头苦读的藏书楼了。作为全球世界级城市里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将致力于用科技赋能文化,助力馆员开展智慧业务,让读者置身智慧的建筑空间,享受便捷、高效而创新的智慧服务。”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解释。

  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的上图东馆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地上7层、地下2层,开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建筑整体如同一块正在雕琢的玉石,设计方给其的定位是“一座可阅读的建筑,形似一块正在精心雕琢的璞玉,坐落于城市森林中”,新LOGO让读者更容易联想到东馆这块“玉石”的漂亮斜切面。

  除了新LOGO,上海图书馆还启用了设计师沈浩鹏完成的整套视觉识别系统。“东馆特邀艺术家名单”也在现场发布,徐冰等10位中外知名的当代艺术家自东馆建设之初就受邀围绕图书馆特质进行创作,将艺术之美融入阅读空间。

  为一楼中庭地面创作《往来春秋》的抽象艺术家申凡来到现场。这件作品以老旧报纸为创作原型,当具象的文字被时光消解后,留下段落和标点,直观表达了书刊中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申凡解释,标点符号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标点是阅读的暂停之处,也是思维的留白之处,更是文字的韵律标识。中庭大厅是读者到达图书馆后的第一个重要站点,是读者每次阅读之旅的起点,《往来春秋》试图表现出文字从内容中抽离后纯粹的韵律和节奏,呈现给观者一曲无声的乐章。

  “这件作品源于报纸又超越报纸,纯粹的黑白二色、线条与标点背后,隐藏着文字、符号、代码,呈现了艺术家对文字和书写的理解。每位步入图书馆的读者,既是阅读者也是书写者,在中庭暂歇之际,脚踏‘春秋’、仰望天空、遥想宇宙,感受艺术家带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意蕴。”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如此解读。

  陈超提及,国际上有通行的1%原则,即一座公共建筑至少有1%的成本投入于艺术品。对图书馆而言,这不仅是阅读环境的营造,更是融入整座城市“建筑可阅读”的公共艺术品,“上海的大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雕塑,不少商业建筑对艺术的需求也在提升,这让上图东馆的艺术理念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