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进博会“非遗客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1-11-08 13:53 来源: 文汇报

  11月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开幕,沪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活动“非遗客厅”在新闻中心同步开启。今年的进博会上,经上海市文旅局推荐,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推送的两个项目四大系列产品入选“非遗客厅”,向全球观众展示海派非遗的精美绝伦。

  入选的四大系列产品分别是海派旗袍、中式男装以及非遗手信、非遗老味道两大非遗衍生品。其中,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中式男装制作技艺均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非遗衍生品由上海市非遗协会衍生品营销中心联手十多家非遗保护单位、传承人共同打造,囊括了多款非遗产品。

  这之中,海派旗袍尤为引人关注。两款旗袍由服饰研究专家、上海市非遗协会会长高春明亲自操刀设计,他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了两套旗袍的设计工作,包括款式设计、面料选择、色彩敷陈以及图案绘制,此后又带领他的学生与制作团队,用一个月时间日夜赶制,终于如期为“非遗客厅”呈现出两件精美的作品。海派旗袍脱胎于满族旗装,从宫廷走向民间,并于20世纪初在上海发祥。上海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为海派旗袍的滋生、蜕变、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和丰富养分。今年恰逢海派旗袍诞生100周年。100年来,海派旗袍不断发扬光大,不仅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成为中国女性的“国服”,在奥运会、亚信峰会、APEC峰会等重要场合,旗袍多次被指定为正式礼服,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标志,也是我国“主场外交”活动的一道靓丽风景。在此背景下,海派旗袍在诞辰百年之际入选本届进博会,意义深远。

  这两套旗袍分别取名为“蝶聚”和“翩跹”,选用高级真丝面料,每件刺绣100只形态各异,展翅飞翔的蝴蝶,既隐喻旗袍的百年诞辰,也寓意海派文化的变革创新和多彩多姿。两件旗袍分别选用藏青和渐变的黑色面料,纯手工染色,纹样采用满绣和局部手绘。衣领款式有较大突破,改变了传统旗袍元宝领紧扣颈脖的现象,增强了穿着的舒适性,略微敞开的领口和曲直有度的轮廓不仅能够展现女性的粉颈之美,还为项链、项坠等首饰的佩戴留出了展现的空间。旗袍的袖子、开衩和下摆的处理还融入了西式女装晚礼服的元素,凸显出海派旗袍的典雅,衬托出东方女性独有的含蓄之美。

  除服装外,由非遗协会衍生品营销中心研发的两款非遗衍生品“非遗老味道”“非遗手信”伴手礼也惊艳亮相。其中,“非遗老味道”主打“舌尖上的非遗”,以“留住城市记忆,品味海派生活”为宗旨,从上海众多本土非遗食品企业中遴选出功德林、邵万生、老大同、立丰、沈大成、万有全等一批中华老字号品牌的10余款产品,在上海市民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送得出手、爱不释手的非遗食品。

  “非遗手信”是非遗协会携手两家会员单位为本届进博会专属打造的高端茶文化伴手礼,选用疫情背景下对健康养生有效的高等级福鼎白茶、武夷岩茶,配有随行装和一只暗含空杯心境、寓意盆满钵满的主人杯。礼盒的设计以“高级灰”为外包装主色调,坚持匠心传承,以“品鉴传统文化 尊享非凡人生”为宗旨,从内而外体现出浓郁的海派文化特点,营造精致生活理念,弘扬海派生活美学。

  业内人士指出,这四大系列产品,涵盖了“衣食住行”中的“衣”和“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既凸显了海派文化的高度和深度,也传递出非遗文化的烟火气,积极践行“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理念,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探索了全新途径。

  “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上海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开放包容的精神着实令人着迷。”逛完 “非遗客厅”,许多人发出如是感慨。

  高春明表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织,形成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塑造了一代代上海人开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上海全面打响“四大品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今天,市非遗协会将以参加第四届进博会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好、传承好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配合本届进博会,非遗协会同步在徐汇区古宜路85号成立了大师工作室、海派旗袍高定中心,未来还计划开设一系列培训课程、打造“海派生活空间”等项目,营造一批小而精美,且极具海派特色的生活空间,让设计感、市场流、文艺范涌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努力将非遗融入市民生活,引导精致生活方式、传播海派生活理念,引领非遗活态传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