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40年改革开放提供了哪些基本经验?

2018-09-13 09:23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近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针对“四大品牌”分别提出三年行动计划。《“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任务为顶层目标,这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品质的不断提升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充分的政策保障。市委书记李强强调,打响“四大品牌”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动力,逐步探索出一条与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与上海文化内在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基本经验。我们应该充分汲取吸收40年改革开放尤其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有效经验,不断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标识度,全力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繁荣发展。
  (一)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部署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为文化工作搭建起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
  改革开放40年的上海文化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党中央的文化发展部署密不可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按照党中央要求“上海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具体指示,历届市委、市政府在上海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切实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在不同的阶段都制定了符合上海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全市干部群众特别是宣传文化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文化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要继续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的整体部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认识,以打造文化品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二)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在40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上海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特别注重文化战略的制订,立足战略全局谋划文化建设,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及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而在文化战略的制订方式上,都采用了全市性大讨论的方式,通过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广开言路,凝聚共识,使得各个阶段的文化战略都代表了社会各界民意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要有三次文化发展战略的大讨论,每次讨论都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第一次讨论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后形成了《上海文化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提出要加强文化领域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地方性文化法规,以法律手段保护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上海制定出台文化政策开始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在此后上海文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次讨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成果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文艺体制改革、文艺批评与文艺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艺人才培养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等9个方面的内容。此次讨论使上海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先驱,直接促成了国家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次讨论是新世纪以来的文化大讨论,聚焦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以全球城市为愿景,第11次市党代会报告中率先在全国提出“人文城市”的建设目标,把文化作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充分彰显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自信。当前,市委提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则是新时代的上海文化战略,体现了对于上海文化发展现状和方位的清醒认识,将充分激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核心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标识度。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勇于探索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发展道路
  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在2012年底率先在全国完成改革试点的任务,同时,根据自身文化发展的需要,在“规定动作”之外,又完成了很多自选的动作,基本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在改革的具体推进过程中,上海逐渐探索出一条与超大型城市文化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工作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了以往文化建设只管硬件建设,不管软件运行的发展思路,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同时又探索出体制内管理和社会化运营相结合的灵活机制;二是充分调动市区两级的文化建设积极性,市级层面负责顶层设计、政策制订,区级层面负责具体实施,并结合各区实际创新探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很好地实现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建设策略。三是根据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不断拓展和丰富上海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探索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四大文化发展体系,进而在遵循各个体系自身规律的基础上,率先构建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发展模式。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政策供给和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为支撑,充分激活各类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各类文化要素形成文化集聚效应,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四)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在改革的布局决策中,坚持立足发展,改革创新。在改革方案的谋划、决策、执行、扶持等各个环节,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搞改革,深化改革促发展。比如,在重点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注重完善资源优化配置和健全产业链;在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主动探索了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的同时,自觉实践非营利文化机构的运行模式;在扩大文化产业开放度的同时,注重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和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贸易的融合;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内容配送、管理服务、运行模式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探索创新等,不断提高上海文化改革发展的能级和水平。上海文化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脉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更新,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的凸显也就必然是对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准确把握与无限放大,只有扎根上海丰厚的文化资源与创新的文化实践,上海文化才能形成卓然于世的品牌效应。
  (五)文化改革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相适应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集聚形式,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凝结和当下展示;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城市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互为载体的融合关系,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城市发展与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建设必将与城市发展形成矛盾和冲突。上海的文化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蕴涵了对文化发展的巨大内在需求。城市产业需要依靠文化含量来提升能级,城市功能需要依靠文化内涵来发挥更大作用,城市市民需要依靠文化素质来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文化精神来增强内在动力,文化正成为各行各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推动人们开拓创新的创意源泉以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资源。
  40年上海文化改革发展始终坚持“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之道,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持续演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充分发挥文化建设重塑城市功能和空间的独特价值,使城市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和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为城市功能转型重塑、城市空间环境美化和城市网络连接贯通的有力手段和途径,通过文化凝聚社会共识,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凝聚人心中实现社会发展与和谐。“四大品牌”建设的提出,是新时代上海“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既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在深度融合中,放大协同效应,形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