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5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2025-11-10 15:14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125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尊敬的朱光代表:

  您在今年年初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文艺评论要融入“人民性”,成为“文化民生”、成为“文商旅体展促消费”之“鉴赏指南”的建议》收悉。

  您的这份建议,敏锐地指出了当前文艺评论存在的诸如“术语连篇、晦涩难懂”“评论目的异化,与‘评职称’挂钩”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提出应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帮助受众了解作品主题、形式和亮点”重要作用的鲜明主张。同时,您在建议中提出的加强文艺评论的“人民性”,以主流媒体为主阵地,使通俗易懂、既观点符合艺术规律又暗含促进经济发展的文艺评论成为带动“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的“鉴赏指南”,提升“文化民生”的活跃度与消费能级的建议,也紧贴当前实际,非常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意义。

  经我局与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委、市体育局等单位共同会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带领下,本市文艺评论工作机制持续创新,评论家队伍不断培育壮大,文艺传播与评论矩阵不断完善,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持续增强。

  1.提升工作效能,壮大文艺评论主声场。坚持全过程评论,加强评论前置、创评互动,坚持问题导向,锐评热点现象及时引导重大选题创作方向。例如,电影《好东西》等作品上映前后,组织主流媒体以“好爱上海”为主题开展广泛报道,吸引自媒体及网民纷纷跟评、点赞上海故事,发动市民游客主动跟随上海出品电影佳作开展城市“citywalk”,彰显海派文化魅力。针对“上海出品”重点作品、重大活动,精心设置选题、拓展口碑效应,助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专题策划组织仲呈祥、李舫、尹鸿、李春利等数十位全国资深评论家为电视剧《繁花》撰写重磅文章,市文联、市作协百余位中青年评论家开展研讨,助力讲好讲活“上海故事”。聚焦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重大节展赛事、文化活动开展评论,为活动宣传澎湃“大流量”、激扬“正能量”。

  2.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开拓文艺评论新空间。挂牌成立评论基地,整合资源。2024年11月28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文联、文汇报社共同挂牌成立上海文艺评论基地。上海市作协于2016年创办电子双月刊《网文新观察》,梳理网络文学创作态势,聚焦优秀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打造上海网络文学评论新阵地;出版“述而批评丛书”,推出优秀青年批评家的评论文章,进一步增强专业评论的大众化和普及性。指导《文汇报》持续做好“文艺百家”“艺术”“建筑可阅读”等特色文艺评论版面,推出《文艺评论》周刊,做大做强文艺评论阵地,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深入实践,连接群众。指导上海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好用好龙华烈士陵园创作基地、浦东创作基地、崇明创作基地、上海科委创作基地等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深扎”采风,推动文艺评论更加贴近人民、反映人民心声,让文艺评论真正“接地气”“有人气”。

  3.加强组织领导,培育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强化保障,创新机制。2012年7月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积极发挥媒体文艺评论阵地优势,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舆论环境。产学联动,培养骨干。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组建文艺评论人才库,形成老中青三代接力传承的良好格局。指导市评协与市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联合培养“文艺两新”评论工作者。区域交流,促进融通。2019年6月联合苏浙皖三省文联成立“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及“评论发展联盟”,每年举办文艺评论活动,助力新时代文艺评价标准和体系建设。

  各委办局亦立足实际,从自己最有资源最优特点的地方出发,围绕大局、积极发力。

  市文旅局通过创作与评论联动方式,聚焦“上海出品”精品力作,以评论促进创作、以评论带动演出,用好出版平台,先后出版毛时安、朱国荣、胡晓军等多位沪上代表性评论家评论文集及《上海艺术评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海参评参演剧目汇评”“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上海获奖作品汇评”等专题增刊。通过“双月剧评”形式聚焦上海舞台热点现象及重点创作。围绕在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展出,邀请策展人、艺术家、文化学者开展面向市民的配套专题讲座、艺术导赏等活动,打造“大美育”概念。配合做好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传播方式,扩大受众面。2024年10月,《繁花绽放——新时代上海舞台艺术作品摄影展》在中华艺术宫展出时,为期一月展期内共邀请学者、艺术家、摄影家举办配套公益讲座5场。

  市体育局以“上海体育”官方宣传平台自主策划系列原创选题。文化类选题:“小体鉴宝”介绍体育博物馆藏品的前世今生,“体‘谈’记忆”讲述上海体育历史上的人和事,“跟着地图去打卡”介绍沪上体育场馆构建的15分钟生活圈。惠民类选题:“体荟四季”以“海报+文章”的形式推介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主题路线,“潮流运动”介绍时下热门单项运动知识和沪上专业场馆推荐,“健身时代”安利随时随地可健身的技巧,“上海体育24节气”契合时令运动养生选题,“上海闲话聊体育”专栏引入沪语里的体育元素等。“上海体育”官方宣传平台协同主流媒体,宣传上海体育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营造浓厚的“健康上海,人人来赛”舆论氛围。同时,通过宣传上海体育消费券配送、上海体育消费节、奥运夜经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城市体育节,以及上海体育博物馆夜间开放、入驻广场咖啡嘉年华等“破圈联动”,以体育为撬动点,服务全领域市场消费产品创新,让市民享受优惠,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市商务委于2024年4月制定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深化商旅文体展联动,积极促进“大消费”。政策的发布为商旅文体政策实施以来,大型活动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上海举办了多场国际知名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和展会。与此同时,区域引领作用显著发挥,浦东新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区域的文旅商体展联动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相关建议落实措施

  关于您提案中的具体建议,经研究,计划推进以下改进措施:

  1.关于建立“鉴赏指南型文艺评论”联席会议制度

  进一步做好上海文艺评论基地建设。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库建设,拓展评论队伍,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优化评论者专业、年龄结构。利用好《网文新观察》《述而批评丛书》《上海艺术评论》《双月剧评》等评论类出版物、内部参考刊物,组织评论者针对当下文艺界热点现象展开评论,对引起全民关注的新兴文艺样态重点关注。着力培养一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评论人才队伍,发表一批对文艺事业发展有指导性作用的权威文章。

  健全常态化研讨活动机制。针对重点作品、重要活动、重大节庆,组织全国专家召开专题研讨活动,配套前后端策划、宣传、总结,发出“上海声音”。继续发展“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及“评论发展联盟”,扩大联盟规模,定期组织主题性评论活动。

  2.关于建立以“预售”和“复购”为主要目的引领多元化、多端口评论策划机制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拟适时组织全市评论力量,用好《文汇报》“文艺百家”、《新民晚报》“新民艺评”等专栏,做好针对重要演出、活动的推介、评论工作。关注“小红书”等网络评论群体,策划组织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联手推出“青年艺评家”活动,在多元端口推出短、平、快,符合当下话语的“一剧一品”“一事一评”。

  市体育局拟在发布重大政策、开展重要工作或赛事活动前,组织召开媒体通气会,及时通报重点赛事活动及重要政策举措的相关信息,提出宣传导向和宣传基调,明确选题方向和宣发节奏,现场听取主流媒体代表意见建议,合力做好体育宣传工作。上海体育官方宣传平台拟推出“沪语+体育”“弄堂体育文化+城市活力风貌”等方面的原创选题,契合节假日、重大赛事活动节点,将标志性体育场馆、博物馆主题展、特色体育文化、都市健身运动、体育非遗科普和吃住行便民信息等融合宣发。

  3.关于形成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推荐评价

  从去年起,市文旅局着手开展“组团式文旅项目研发宣推走进系列活动”,带着主流媒体与旅行机构奔赴本市各区和各行业板块,结合各区文旅资源禀赋,策划推出市、区两级的“文旅+”“+文旅”类的特色融合类旅游产品,并结合宣传推介,“点面结合”地进一步丰富文旅消费场景。

  市商务委则将在已开展的发放消费券、举办重大促消费节庆活动等基础上,鼓励商场、商圈等市场主体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展文艺评论的传播和推广工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共同推动文艺评论成为“文化民生”和文旅商体展促消费的重要力量。

  4.关于组织艺术家、名家在文化地标进行文艺普及性讲座,促进文化消费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将进一步调动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剧场、院团等场地和专业专家资源,策划常态化艺术普及讲座,开展面向全市市民,线上线下结合的美育普及活动。

  市体育局将主动跨界合作,邀约文化名人名家、业界专家学者、主流媒体记者共同参与策划推广,共同提升上海体育宣传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再次感谢您对文艺评论的关注,在今后本市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还请您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5月9日

  联系人姓名:叶强 联系电话:23118125

  联系地址: 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