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7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2025-11-10 15:16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127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林兰代表:

  您提出的“对上海促进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上海立足“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城市定位,充分发挥“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优势,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增效。2024年1至11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596.55万人次,同比增长86.44%;2025年春节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777.84万人次,同比增长6.08%,文旅市场呈现“年味浓、供给足、流量大”的繁荣景象。夜间经济方面,上海已形成“1+15+X”的空间布局,打造“一江一河”滨水夜间经济活力带,培育了“外滩枫径”“安义夜巷”等特色夜市,夜间消费对商业营业额的提升贡献显著。

  然而,对标国际一流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在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业态创新、服务配套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已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优化都市旅游产品服务,促进假日经济

  1、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特色节庆品牌。一是强化非遗与节庆联动。借鉴2025年春节“非遗版”春节的成功经验,持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端午、中秋等,结合豫园灯会、枫泾古镇民俗活动等,打造“海派中国年”品牌矩阵。二是推动“文旅+商业+科技”融合。依托“上海旅游节”“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等重大活动,联动商圈、博物馆、剧院等,推出沉浸式光影秀、AI互动体验等创新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感。

  2、优化入境游服务,提升国际吸引力。一是完善支付与通关便利化。推广“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支付模式,实现外卡POS机全覆盖;优化机场自助通关系统,扩大“外国人临时入境卡”自助填报试点。二是开发多语种导览服务。编印《境外游客旅游线路推荐》手册,在重点景区增设多语种智能导览设备,提升外籍游客体验。

  3、丰富产品供给,满足多元化需求。一是推出主题旅游线路。结合“一江一河”城市IP,设计“文化探秘”“都市风情”“亲子研学”等差异化产品,覆盖短途游、深度游等需求。二是强化邮轮、冰雪等新业态。依托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耀雪冰雪世界等,开发“海上中国年”“冰雪嘉年华”等特色项目,吸引高端消费群体。

  (二)强化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

  1、打造国家级夜间消费集聚区。目前上海已建成16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涵盖新天地-思南公馆、豫园片区、外滩风景区、徐家汇源·美罗城等重点区域,形成“文旅+商业+艺术”多元融合的夜间经济网络。2024年,徐汇滨江美术馆大道、安福路文艺街区等新晋集聚区通过引入沉浸式展览、夜间市集等业态,带动区域客流增长超30%。计划逐渐形成夜间消费集聚区(如外滩、新天地)+夜间IP活动(如“上海夜生活节”)+特色市集(如“外滩枫径”)模式,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夜间经济网络。

  2、推动“一江一河”滨水经济带升级。完成苏州河黄浦段、北外滩段灯光亮化工程,增设水幕投影、互动装置等科技元素;推出“浦江夜游·光影之旅”航线,串联外滩、陆家嘴等核心地标,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推动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灯光艺术升级,增设夜间演艺、水上夜游等项目,打造“夜上海”地标。

  3、发展“夜展夜演”经济。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等主题活动;鼓励剧场开发夜间小型音乐会、脱口秀等轻量化演出。

  4、培育“夜娱夜购”新场景。推动商圈延长营业时间,引入24小时书店、深夜食堂等业态;结合电竞、二次元文化,打造年轻人喜爱的夜间社交空间。

  (三)深化文旅宣传,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1、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依托“乐游上海”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2024年累计发布推文2023条,总阅读量超1020万人次;海外社交媒体(Facebook、Instagram等)粉丝量达198万,浏览量超3768万次,重点推广上海非遗、夜游地标等特色内容。

  2、创新数字化营销手段。联合头部主播开展“云游上海”直播40场,观看人数达19.8万人次;推出“上海夜生活节”线上话题,联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起短视频挑战赛,累计播放量超5亿次。

  (四)科技赋能文旅业态,丰富消费场景

  1、推广沉浸式体验项目。在45家博物馆试点夜间AR导览,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石库门历史场景;徐汇滨江常态化开展无人机表演,单场最高吸引观众2万人次。

  2、发展直播经济。推动南京西路、外滩等商圈设立“24小时直播间”,2024年直播零售额达4371亿元,占全国份额10.7%;与淘宝、抖音合作推出“VR云逛街”项目,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联动。

  (五)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服务能级

  1、完善交通接驳体系。加密夜间地铁班次至0点,增设“夜经济专线”公交15条,覆盖主要商圈与景区,增设出租车候客点;在南京东路等客流密集区域试点智能客流监测系统,实时调整交通疏导方案,加强重点区域安保力量,建立快速投诉处理机制。

  2、试点夜间服务机构。在外滩、新天地等区域设置“夜间服务亭”,提供医疗急救、多语种咨询等便民服务;建立“夜间区长”制度,统筹协调商户、居民矛盾,2024年投诉率下降25%。

  3、强化政策支持。对夜间经济示范项目给予租金补贴、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夜间消费贷”等创新产品。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聚焦品牌塑造,提升文旅宣传精准度

  1、打造动态城市IP矩阵。结合“海派文化”与潮流元素,推出“外滩光影秀”“豫园非遗市集”等系列IP;联合头部设计机构开发数字虚拟形象,增强年轻群体共鸣。

  2、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实施“Shanghai Night”全球推广计划,在纽约、伦敦等城市举办文旅路演;优化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覆盖全市4A级以上景区。实施“Meet in Shanghai”全球宣推行动,通过海外社交媒体、网红直播等方式,提升上海“不夜城”国际影响力。

  3、深化数据驱动营销。依托旅游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客流、消费趋势,动态调整产品供给与服务配套。建立文旅舆情监测平台,利用AI分析游客偏好,定向推送个性化旅游线路;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打造“上海必打卡”话题榜单。

  (二)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全域联动发展

  1. 实施“滨水经济提升工程”。延伸苏州河游船航线至长风公园西段,增设沿岸灯光艺术装置;开发“水岸历史探秘”“时尚夜航”等主题航线,串联豫园、外滩等景点。

  2. 构建“大豫园-外滩”消费走廊。打通豫园至外滩步行通道,增设文化墙、互动装置;联合商户推出“一票通”优惠,促进客流互导。

  3. 差异化发展夜间集聚区。制定《夜间经济集聚区分类指引》,明确徐家汇源以“文博体验”、安福路以“文艺社交”为核心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强化科技赋能,创新消费业态

  扩大科技表演规模。将无人机表演拓展至北外滩、前滩等区域,单场机组规模增至500架次;开发“观众投票选主题”互动功能,提升参与感。推广智慧文旅应用。在重点商圈部署AR导航系统,实现“一键寻店、智能导购”;推出“元宇宙夜上海”虚拟平台,用户可在线体验外滩灯光秀、豫园灯会等场景。完善直播经济生态。制定《夜间直播服务标准》,划定外滩、新天地等10个“直播示范区”;联合MCN机构培训商户直播技能,培育本土网红主播100名。

  (四)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服务品质

  优化交通管理。试点“预约出行”模式,通过“随申办”APP分时段调控景区客流;新增共享单车电子围栏200处,提升微循环效率。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出台《上海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夜间经济示范项目给予租金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夜间经营贷”产品。强化跨部门协同。建议联合市商务委、交通委成立“假日与夜间经济工作专班”,建立数据共享、应急联动机制;推动长三角共建“夜经济联盟”,联合推出跨区域夜游线路。

  假日经济与夜间经济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市文旅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为抓手,持续优化供给体系、提升服务品质、强化科技赋能,全力打造“全球夜经济标杆城市”和“中国入境游第一站”,为市民游客创造更高品质的消费体验,助力上海成为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4月27日

  联 系 人:丁小荣 联系电话:23118137

  联系地址: 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