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人大第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0940号建议的答复

2021-06-01 15:25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人大第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0940号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朱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文化赋能公共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文化工作的关心,您的意见建议对于推动本市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收到《关于文化赋能公共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后,市文旅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市教委、市体育局、市规划资源局、市房屋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市电影局)等相关委办局认真研究。现将答复意见汇总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在新发展阶段,基于当下市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眼界不断拓宽、品位不断提升等各种因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一步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着力提供,并提出“三个聚焦”。其中,针对构筑异彩纷呈的城市文化空间,将积极推动文化元素为各类城市空间赋能,凸显文化地标独特魅力,激活公共空间文化活力。

  为统筹推进上海公共文化建设,从2007年起即成立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总召集人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员单位共有21家,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和旅游局,形成了全市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合力。为了更好推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条例》已将“文化赋能公共空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全市范围的《条例》宣贯工作也已于2020年年底全面启动,以切实提高《条例》的社会知晓度,加快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依法履职,为文化赋能公共空间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十三五”期间,上海推动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如围绕“世界会客厅”建设,聚焦滨江休闲带水岸联动,着力在“望江驿”“小木屋”等新空间注入公共文化内涵,营造可阅读、宜漫步、高品质的滨水城市文化氛围,成为百姓欢迎的“网红打卡点”。在商圈、地铁、机场、楼宇、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打造“上海艺术商圈”,布局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与社会机构共建“城市公共文化客厅”。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有3440个、约85万平方米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与融合发展,让市民在日常通勤、休闲漫步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上海的人文情怀和城市温度。每年发起“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发掘打造一批有全新设计理念、全新服务内容方式、全新运营管理模式的新空间。

  在规划层面,市规划资源局在编制“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贯穿其中,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紧紧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配备各类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打造一个生活、工作、休闲相融合、环境优美、出行便利的生活圈,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技术文件层面,《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对于公共空间的目标、规划要求、建设导引、实施路径等均提出了具体的引导,突出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人文特征,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空间形象,塑造高品质的公共环境。在实施层面,2015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开展了“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以及“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等实践活动,对象包括口袋公园、运动场所、历史风貌区等,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针对您提出的对策建议,我们将在“十四五”期间,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实施文化赋能城市空间计划,不断构筑公共文化空间新格局。以沿江岸线地区为重点,推进黄浦江文化创新带建设,注重提升独特文化优势,着力增强城市文化地标的辨识度。优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临港新片区文化设施布局,拓展延伸从淀山湖到滴水湖的城市东西文化轴。支持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微更新”改造,打破资源壁垒,积极推进“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在沿江沿河、社区园区、楼宇商场、绿地公园、街区广场、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古镇乡村等,植入丰富多彩的阅读、展览、演艺、休闲运动等元素,提升空间文化内涵。

  继续发挥“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推动效应,推出一批大众喜爱的“家门口的好去处”,打造一批适合休憩、交流、活动的新型公共空间。推动艺术社区、艺术乡村、艺术商圈、特色街区、特色小镇等建设。市体育局将支持依托有条件的体育场馆设施,打造市民欢迎、特色鲜明、富有运动活力的“文化升级的公共空间”。积极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支持完善区级体育场馆设施布局,打造更多高品质的城市体育文化新地标。做好场馆设施运营服务和向市民开放工作。通过城市更新等方式,利用旧厂房、仓库、商业设施等建设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广三邻桥体育文化园等“体育+”类型的休闲健身便民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健身苑点、健身广场等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开展文体活动,塑造社区体育文化特色,助力城市公共空间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共同建设示范区文化基因解码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充分挖掘江南水乡历史文化,提取最江南文化标识,建设吴根越角标志性风貌建筑;展现江南水乡圩田的生态本底和理水治水的生态理念,在水乡客厅打造多个生态工程展示园区;发挥“客厅”作用,植入文化交往和创新服务功能,布局建设多样的创新聚落空间。

  在“让居住在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的老年人先有获得感——加装电梯方面,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区相关部门按照“能加尽加,愿加快加”的原则,持续加大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推进力度,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已有1703幢房屋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其中完工运行515台,正在施工377台。目前,既有多层住在加装电梯工作已被纳入市委“民心工程”,市区相关部门将以更快速度、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推进加装电梯工作,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有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去感受公共文化空间的美化和提升。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考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好原址上的文脉、实物和故事”方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秀历史建筑及历史风貌保留保护工作。2017年 11 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7〕86号),明确上海城市更新工作从以往“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工作方针转变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强调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更加突出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文脉传承,同时也要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近年来,市相关部门和各区房管局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务实开展优秀历史建筑和保留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高质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传承保护,“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各类保留保护里弄房屋修缮改造250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修缮75万平方米,城市肌理得以延续,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和传承。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关心!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1日

  联系人姓名:杨燕娜                 联系电话:23118208

  联系地址: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