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005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2020-06-02 15:37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005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刘民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大量的历史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蕴含着生动丰富的历史底蕴。这些历史建筑具有正规的历史人文价值和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按照“全面规划、整体保护、积极利用、依法严管”的原则,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开展了相关法规修订,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提供法制保障。
  《上海市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关于修订<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保护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9年9月26日通过,并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保护条例》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在地方法规层面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和“以用促留”提供法制保障。《保护条例》第八条明确“市、区人民政府鼓励通过设施完善、功能调整、环境优化等方式,在符合保护要求和尊重居民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发挥保护对象在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游览、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促进活化利用。区人民政府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保护对象活化利用的具体计划时,应当注重调动市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统筹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等需求。”
  二、为了贯彻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从2018年开始,我局联合房管、规划等部门和各个区县开展“建筑可阅读工作,市民游客通过扫码阅读,便可了解建筑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到2019年年底,老建筑开放总量达1237处,并完成1827处建筑的二维码设置工作,参观老建筑人数达1830万人次。为丰富中外游客的参观体验,不仅建立了志愿者和专业讲解团队,还在二维码中增设英文导览、语音、视频播放、VR等功能,使建筑“能读”、“能听”、“能看”、“能游”。2019年旅游节期间,首届“建筑可阅读”旅游线路推广暨文创市集在静安公园举行,推出了200多种建筑可阅读的文创产品和87条“建筑微旅行”线路。短短23天,吸引179万人次驻足阅读。同时制订并印发了《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工作规范》,统一建筑开放、二维码设置等相关标准制度,提升服务效能。
每年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都会有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免费向市民开放,发掘利用上海历史建筑作为旅游文化优秀资源的作用,2019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局牵头策划了文物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各区开展了展览展示、讲座论坛、文化旅游等共计38项活动,并组织全市100处文物建筑向公众免费开放,其中修道院公寓、旧上海市图书馆、静安新业坊为首次开放。据统计,“遗产日”当天开放点参观人数合计近13万人次。
  三、江南水乡古镇见证了人类对湖泊湿地这类环境的适应,以及对其进行持续改造直至成为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区域的过程。对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系统的不断优化和独特的土地利用模式,是江南水乡古镇以及“城市—市镇—乡村”聚落体系发展繁荣的基础,展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杰出智慧。同时,江南地区多水的环境也对古镇的格局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形成了跨越多个陆地单元的独特城镇格局,以及以河道作为交通要道与公共活动空间的独特风俗与传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确定由苏州市负责牵头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目前申报遗产位于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境内,由最具代表性的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黎里、锦溪、沙溪、震泽、惠山和新场11个古镇组成。上海在做好申遗工作的同时,通过各古镇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扩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并做好对古镇的历史保护。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5月27日


联系人姓名:支彦林                     联系电话:23118321
联系地址: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