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揭幕 勾勒百年海派美术传承脉络
2024-12-24 09:28 来源: 文汇报
“虹约申美——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展期至明年1月12日。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刘海粟四米国画长卷《洞庭渔村》、陈秋草约90年前的油画《黄山风景》、张充仁尘封已久的《人物肖像》……45位艺术家的53幅绘画作品汇聚在近日亮相朱屺瞻艺术馆的“虹约申美——刘海粟与两代上海美专绘画作品展”,如同打开一部百年海派美术史,不少作品弥足珍贵,甚至是首次公开展出。展览以“两代上海美专发展与海派美术传承”为主题,首次从虹口角度出发,打量和解读上海美专这个“新兴艺术策源地”,辉映这座城市人文底色。
钩沉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
上海美专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12年选址虹口的上海图画美术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门学校,培养出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家的“摇篮”。上海美专发轫之初,在虹口几经迁址,爱而近路(今安庆路)东首6号洋房、四川路横浜桥南全福里8号、海宁路10号三层楼洋房,构成了上海美专的“虹口之根”。
此次展览中,上海美专创始人之一、“新兴艺术策源地”重要奠基者刘海粟8件代表性作品的集结最为引人注目,呈现他在国画、油画创作上的全面才华。其中,《回音壁壮观》《重岩叠峰》《黄山清凉台写生》《黄山万壑奔腾出》是刘海粟在不同年代分别用油画和国画表现的黄山盛景;四米国画长卷《洞庭渔村》是刘海粟1955年创作的,挥毫泼墨,洋洋洒洒,首次公开展出;绘于1962年的重要油画作品《上海庙会》,是刘海粟将印象派绘画与中国写意画法相结合的产物,在美术史上意义不凡。
“父亲对自己的艺术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成为一位艺术家不仅仅是拿起画笔画画那么简单,还需要深入研究各种流派,提升方方面面的修养。”刘海粟之女、画家刘蟾说,父亲画画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表现方法多姿多彩,“你看《上海庙会》画了那么多人物,却并没有将他们勾勒得很详细,而是仅用笔触就将庙会的热闹氛围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他画的泼墨黄山,水墨淋漓,是他想象中的黄山。”从此次展览中,人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在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串起美术教育史上难忘记忆
从创建至1952年迁离上海,上海美专留下的文化与精神遗产,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启示录。1960年,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重新创办,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正规的高等美术院校。新上海美专是第一代上海美专的继承和发展,也几经易址,直至1983年6月上海大学组建,升格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此次展览可谓两代上海美专的历史交汇,串起上海乃至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难忘记忆,一大批深藏于上海美专师生家属后代或实力藏家的上海美专人作品现身。二楼展厅里,陈逸飞创作于1975年的素描《孟小莉肖像》与他上海美专恩师孟光创作的一幅风景油画并置呈现,为海派艺术传承书写生动注脚。1940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的孟光是“闳约深美”校训的忠实实践者。他于1950年代创办“孟光画室”云集许多沪上美术青年,也曾在新上海美专和上大美院任教,桃李满天下,创造了具有海派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孟光是陈逸飞的艺术引路人,陈逸飞此次展出的这幅素描,描绘的正是孟光之女——他是用恩师所教的“上海式素描”向恩师致敬。
两代上海美专在时代变革中交织融汇,海派艺术精神内核一脉相承。1963年从杭州的浙江美院毕业后执教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的陈家泠,此次有一幅《清荷》参展。他坦言,上海这座城市包容的氛围、开放的观众、中西融合的文化,都为自己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里,我完成了从‘毛桃’到‘水蜜桃’式飞跃成长,教学以及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也对我个人的艺术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点关注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