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海派领军画家,82岁画出生命力磅礴的宇宙

2024-12-18 10:07 来源: 新华社

  一根水墨线条勾勒出万千气象的黄山,轻拢慢捻点染朱自清笔下月色溶溶的荷塘,用彩墨刻画永恒栖息在巴金文字里的“小鸟天堂”,寥寥数笔就抓住白鸽张开羽翼掠过风与天空的“自在”……

杨正新绘画《小鸟天堂》。.jpg

杨正新绘画《小鸟天堂》。

  海派绘画领军艺术家杨正新近日在程十发美术馆举办个展。走进这位80多岁艺术家的绘画世界,瞬间就进入了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小宇宙——触目皆是天真、善和美,满心都洋溢滂沱的喜悦。

  元气酣畅,“能婴儿乎?”

  近日在程十发美术馆举办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之“守正创新——杨正新2024艺术展”,成为沪上艺术圈焦点。

  杨正新1942年生于上海,是海派名家江寒汀先生入室弟子。又得唐云、谢之光、白蕉、颜文樑、张充仁等先生悉心指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中国画系,同年入上海中国画院担任画师。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此次亮相展览的约80件画作,几乎都是82岁艺术家近年来的创作,而触目所及,无论题材的多变、气象的开阔,或造型色彩之鲜明独特、笔墨线条中散发出的妙趣生机,都给人留下震撼印象。

  虽然年逾80,杨正新画画,总能一口气画三四个小时,而且“胆子越画越大,越画越有劲了”。几乎每周都有一两幅新作品问世,绝不缺少灵感。

  在程十发美术馆的展厅里,拄杖的杨正新兴致勃勃带领络绎不绝前来探展的朋友们赏画:《天生的舞者》画一群美艳的火烈鸟,色彩独到;《高原雄魂》画牦牛,采用的竟是罕见的“金字塔造型”,特别雄浑有力;《早春二月》描绘的江南白墙黑瓦绿柳,略似吴冠中风格却多了不少率性洒脱……

“金字塔”造型的牛雄浑有力。.jpg

“金字塔”造型的牛雄浑有力。(受访方供图)

  杭州的“曲院风荷”也入了画幅。风中凌乱的荷花,色彩姿态都妩媚,“水灵灵”地演绎出李商隐笔下“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浪漫主义。

  “我的画不是沉闷和灰暗的,而是非常有生命力、富有色彩冲击力的……看到美的、可爱的、生命力的东西,我还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欣赏。”杨正新说,画,有生命力是很重要的。

  生命力从何而来?答案就是一个字——“气”。中国艺术里的“气”听起来玄虚,其中实际有道可寻。

  杨正新认为,一幅画生机勃勃,因为其中充盈着元气。气贯注笔尖,化为线条,变化万千。“气”是生命能量,亦是一种永远回到生命源头、不矫饰、不造作、不沧桑、保持童心和元气饱满的天真。他感叹,“艺术家是老顽童,我就是个老天真。”

杨正新只用一根线条画出了诗意的黄山。.jpg

杨正新只用一根线条画出了诗意的黄山。(受访方供图)

  他喜欢毕加索的名言“我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习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作画”,也喜欢老子的那句“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东西方殊途同归:至真至纯的生命状态,对艺术而言最是可贵。

  复归本心,能“中国”乎?

  “我画的不是传统中国画。绘画必须有时代性。我以前是学传统的,八十年代后才走自己的路。”杨正新说。

  杨正新的艺术道路,30岁是个分水岭。他说,30岁后,自己开始“离开老师,走自己的路,画画的观念变了。”

  杨正新是上海中国画院培养的第一批画家之一,得天独厚,得“海派正脉”。彼时的上海中国画院大师云集,细数一个个名字都如雷贯耳:吴湖帆、贺天健、丰子恺、朱屺瞻、江寒汀、张大壮、来楚生、钱瘦铁、程十发、谢之光、谢稚柳、唐云、邓散木、陆俨少……杨正新出入于大师名家之间,得到众人的熏陶和指点。

  “老师给我们讲画,不讲得很具体的,要求你有灵气,你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悟。”杨正新是海派名家江寒汀先生入室弟子,常能得到老师表扬,渐渐老师表扬少了,“因为我的画已经不像老师,而是自己了。”

  放眼看世界,再回到中国传统中——这是杨正新的“第二变”。20世纪80到90年代,杨正新在国外学习游历,遍览各大博物馆里的西方名画,开阔了眼界。他喜欢马蒂斯强烈的色彩和生命力,也喜欢毕加索的返璞归真。

  放眼看世界艺术的人不少,亦有人在西方艺术的写实功法面前自叹弗如、颓了心力。而杨正新却在探索西方艺术史的过程中灵光乍现,重归初心。

  那是一个顿悟时刻——杨正新看清楚了自己的根在中国。他说,“西方的画我也很喜欢,但是我照他们那样画一定没出路。我是中国人,我要保留中国的基因再吸收你的元素。中国画的笔墨和线条,放到全世界都是最好的、最了不起的。”

  在策展人陈翔看来,沿着中国画千年以来延续的文脉前行探索、坚持把绘画看作自己值得骄傲的中华民族身份的一种表征,是杨正新可贵的特质之一,“他选择的是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他保持着永不停步的姿态,他内心有着强烈的使命和爱。”

  生生不息,能守“正”创“新”乎?

  杨正新原名“正兴”,后来被老师江寒汀先生改名“正新”。他想不到,数十年后,守正创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宏大路径和方向指引。

  改名之时,老师叮嘱:这个“新”不能“乱新”“邪新”,而必须是“正新”——路子必须是“正”的,要沿着中国画的路子来创新。

  冥冥之中,守正创新于杨正新而言,已是一种融于血脉和基因的追寻、使命。

  对中国画而言,何谓守正创新呢?作为新海派绘画的“三剑客”之一,杨正新忘不了谢之光先生临终前嘱托他的两句话——“一是中国画不能把笔墨丢了,二是要画得凶一点。”守正,就是守住中国艺术的笔墨和线条的优美和精妙。

  然而,仅守正而不创新,永远无法超越前人。

  杨正新说,所谓创新,就是要向世界开放,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要符合当下的审美。

杨正新画希腊爱琴海之《圣托里尼》。.jpg

杨正新画希腊爱琴海之《圣托里尼》。

  他举例说,自己画麋鹿,不是棕色,而是大胆鲜亮的红色;画鱼并不是按鱼的颜色,而是“想让它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把鱼变成极富辨识度的独特符号。“我手写我心”,反映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情感——这就是绝不从俗的创新。

《鱼乐》.jpg

《鱼乐》

  创新,是永远青春的生命力表达。新的时代,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杨正新说,审美要符合时代,“实际上,年轻人喜欢,就是你有时代性。如果年轻人不喜欢,一看到中国画就觉得老掉牙,那中国画就没有生命力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让人们看到海派绘画是在向前走的,让海派绘画生生不息,更加兴旺……”

  前年,在西岸艺博会上,应邀参展的杨正新带去几幅巨幅水墨画,却迅速“杀出当代艺术的重围”,开展首日就被几位年轻藏家收走。

  这个秋天,在程十发美术馆里办展的杨正新,又遇见了不少年轻观众。80高龄的艺术家好奇地追问:“这样的中国画,你们喜欢不?”年轻人热烈地回应:“喜欢啊!太喜欢了!像您这样画画,不仅我们年轻人喜欢,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也都会喜欢呢。”

  守正创新,而能生生不息——82岁的艺术家和“00后”的观众,拈花微笑,灵犀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