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何以在上海有市场有票房有观众

2024-11-27 14:36 来源: 文汇报

图1.jpg

图源:东方IC

  当“95后”“00后”成为线下演出消费的主力军,年轻态的音乐剧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和灯塔专业版数据监测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1.36万场,较2023年同比增长5.5%;票房达到13.96亿元,同比增长26.7%;观众人数582.13万人次,同比增长4.6%。其中,上海音乐剧票房占全国比重的56.0%,大量音乐剧作品在上海的各大剧院频繁上演。以上海为核心辐射长三角地区而形成的虹吸效应,汇聚着越来越多音乐剧创作者、表演人才,不断打开演艺产业新空间。

  音乐剧何以在上海有市场、有票房、有观众?“在文化消费能级的强支撑下,中国音乐剧从上海出发,驶入了发展‘快车道’。”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见证了20多年来国内音乐剧市场的成长历程。她认为,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气质与音乐剧的审美现代、风格多样、运营高度商业化等特性非常契合。“申城具有培养音乐剧市场的肥沃土壤,让这一复合艺术形式在中国找到了最活跃的观众群体。”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已充分认识到:成为市场“顶流”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优质作品;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在于形成足够的人才储备;生产制作机构安身立命的关键在于倾听观众的心声。

  新作首演的首选地

  音乐剧在我国演出市场上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国内市场引进原版音乐剧目42部,中文音乐剧目共计225部,中文音乐剧数量占多数。“音乐剧承载着丰富多元的题材,同时也在不断细分观众群体。圈层的划分多以审美差异、价值取向等为标识。”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元洪注意到,年轻的音乐剧观众正呈现向垂类聚集的迹象,海外原版、本土改编、中文原创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都有各自拥趸。“我想,上海观众是非常幸福的,可以看到来自各国不同语种和风格的音乐剧,以及许多优秀的中国原创作品,这在世界上其他城市是很难看到的。”

  优秀的国外原版作品拥有地道的音乐剧形制、风格,且有国际知名主创、国际音乐剧明星加持,在国内音乐剧消费中仍占重要地位。从市场表现来看,引进原版音乐剧场次占比为12.3%,票房占国内音乐剧市场总票房的50.2%。今年1月至10月,场次数超过50场的原版引进音乐剧达到8部。英文原版《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连演59场,吸引观众97031人次,创下8000万元票房佳绩。张笑丁认为,经典IP依然魅力十足,也给中国原创音乐剧带来许多启示。

  经过多年孵化酝酿,中文音乐剧创制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呈现国风国潮,体现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年1月至10月,中文音乐剧演出场次占比高达87.7%,票房约占市场总票房的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31日,2024年首演的音乐剧剧目达到68部,场次共计1369场,票房累计突破4200万元。多部原创新作选择上海作为首演的首选地。“一部新作,只要在上海市场立住了,就能迅速打响知名度,具备拓展全国乃至亚洲市场的潜力。”张笑丁说。据悉,由上海亚华湖剧院经营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翻国王棋》成为第一部把版权卖到韩国的中国原创音乐剧;2023年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蝶·变》不仅在国内市场票房成绩优良,还开启了海外驻演。

  原创力量的孵化器

  在音乐剧的演出场次和票房方面,上海和北京稳居全国前两名。成都、深圳、广州、武汉、杭州、苏州、南京等亦是音乐剧消费的重要城市。作为当下年轻人文艺生活新方式,爆款音乐剧不仅是演出市场的“硬通货”,还是文旅融合的“流量池”。《剧院魅影》巡演上海站数据显示,约有16%的观众选择跨城观演,其中有1%的观众来自境外。“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逐渐照进现实。

  千帆竞进,音乐剧市场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面的样态,激发产业向阳生长。据统计,专业剧场音乐剧票房占比达到总体票房的79.3%,场次占比为30.1%;而演艺新空间及小剧场的音乐剧场次占比则高达69.9%。费元洪指出:“一些爆款剧目刚开票就‘秒空’,而资深粉丝喜欢‘多刷’‘集卡’(观看不同卡司组合的场次)和‘集视角’(坐在剧场不同区域观看同一剧目发现更多演出细节)。由此,‘复购率’成为评判音乐剧热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凭借高品质的设施设备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大中型剧场在音乐剧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此外,专业剧场还承担着更多艺术普及和人才培养功能。比如上海文化广场打造了集剧场、户外广场、绿地、黑胶唱片店、咖啡屋等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将剧场变成了音乐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剧场力推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已收到500余件投稿,并成功孵化了《南唐后主》《无法访问》《南墙计划》《麦克白夫人》等十余部原创作品。“以‘资源、机制、人才、权益’为核心打造音乐剧产业平台,相信优秀人才和优质作品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费元洪说。

  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因其灵活性、创新性,以及与商业的强融合性,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重要力量。在上海“演艺大世界”的核心区域,以亚洲大厦的演艺新空间为肇始,持续推动着中国音乐剧的聚集化、产业化、大众化发展。亚华湖院线推出“星空间”系列计划,借鉴外百老汇模式,打造小剧场音乐剧群落。当小剧场驻演集聚带逐步形成后,起到了鲜明的牵引效应,赋能文旅新业态和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