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雕院新展让美杜莎“活”起来

2020-12-01 17:13 来源: 新民晚报

  “‘雕塑’作为动词,被理解为是一个行动的过程。”雕塑家张新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当雕塑作为名词,意指物体占有空间维度的实体存在形式。”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167平米极限”行动计划Ⅱ日前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展览开幕式上,实验剧《共通场所》一位红衣女性不间断又任意的舞蹈,在冰冷的冬日空气中挣扎、翻滚、伸展……挑战身体极限,演绎希腊神话中美杜莎的故事,同时诠释了张新对于雕塑动与静的概念。该展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五届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

  挪用手法重塑中国现场

  本次展览的主题聚焦于“女性”。展览现场摆放的一张巨大的三角形桌子,分别代表着哲学、雕塑和戏剧——这也是古希腊文明的三个标志。活跃在这三个领域的当代学者与艺术家,坐在三条边的对应位置,一起探寻美杜莎身体的失踪、女人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起源。而这个巨大的三角形桌子围起的面积正是167平米。

  “167平米只是一个概念和约数,它可能是267,也可能是197,数字代表限制与界线。”张新坦言,三角桌的形式借鉴了美国女性艺术家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被誉为“艺术史上的史诗级”的装置作品《晚宴》,原作邀请了包括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在内的39位杰出女性共进晚宴,三角形的每边坐13位女性,对应《最后的晚餐》中的13位男性,原作品讨论了女性自身和家庭的关系。张新在自己的作品中,摆放于三角形桌面上的,是一些陶瓷盘子里的水果、器物浮雕,这又是挪用自一位瑞典艺术家的作品。张新毫不回避挪用的手法,挪用可以是对自然的模仿,也可以是对概念的模仿,在此刻的中国现场,就是重“塑”艺术家与观众对于三角形的认识。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的三角形桌子中央,一泓清水替代了朱迪·芝加哥原作中的陶瓷地板,舞蹈者三木珠瑛在水边顾盼、起伏,伴随着大提琴的琴音如泣如诉,用具有雕塑感的肢体语言将美杜莎的心理活动外化,但是很显然,《共通场所》并没有特定的剧本。

  “当一件作品完成后,作为作者的主体消失,作品将有自己的语言存在形式。”张新说。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形式,张新是想探讨“雕塑”的当代呈现。“雕塑一词,在语言学意义上被拆散后放置于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不同的意义。雕塑的传统概念发生变化,不仅仅只是架上的艺术。从哲学范畴而言,雕塑是一种‘存在’。”

  女性创作东西方标准不同

  出生于1967年的张新,始终在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探索之途上跋涉,母亲的身份依然没有遮掩住她的锋芒,在这件新作品中,她被美杜莎的故事打动,同情美杜莎的命运,“我个人认为女性的特殊经验当然对创作是一种促进,女性在创作中是有性别优势的,具体体现在女性的生活态度和对事物的经验上,但这种优势不一定会得到认可,在现实中不具备话语权力。”

  但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创作努力方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女性主义作品正是体现女性的一种表达方法,不能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女性主义创作,因为她们身处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下,生活处境也不同。”

  本次展览是张新的系列作品《“167平米极限”行动计划》的第二部,将展至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