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50条|上海文化装备产业目标“中国创造”

2018-01-15 来源:上观新闻

戴上3D眼镜在IMAX巨幕前感受震撼逼真的电影画面、坐在观众席上惊叹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体验可穿戴设备带来的VR感官刺激……这一切动人的文化盛宴,背后都需要一系列装备的支持。文化与装备的结合,已经逐渐形成了一项全新的文化装备产业。
  所谓文化装备产业,是指为满足文化生产与传播需要而提供的各类专用材料与设备的研发、制造、以及相关配套系统集成服务的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具体包括广电影视装备、移动互联装备、印刷装备、舞台演艺装备、影院装备、游戏(艺)娱乐装备、文化教育装备等。
  近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提出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将此作为本市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组成部分,促进科技在文创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有效提升文创领域技术装备国际化水平。
  打造平台服务企业
  实际上,近年来上海已在平台打造、载体建设等文化装备产业实质性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2014年,上海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TCDIC)在上海自贸区成立。这是国内首家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主要为国内外文化装备企业提供进出口代理、产品展示、设备租赁、商贸咨询、融资服务、企业入驻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是上海自贸区内专项发展文化装备贸易的要素市场和服务平台。2015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自贸区文化装备产业应用示范中心”也投入运营,集聚展示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影视影院”“舞台演绎”“游戏游艺”“文化科技专利技术”等示范解决方案模型和示范产品。
  截至今年10月,基地招商团队为临港地区招商引入企业共计457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企业25家。同时,基地聚焦国际知名文化装备龙头企业落地服务,一大批文化装备高附加值的国内外设计研发、品牌代理企业,集聚的文化装备制造业法人单位落户基地,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于前三位。
  技术攻关中国标准
  推动上海文化装备产业从“中国使用”向“中国制造”进而向“中国创造”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上海未来的目标。而技术,毫无疑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推动力。不过,中国文化装备的技术现状,不容乐观。
  “在国际市场上,诸如舞台、剧场剧院、电影院等领域很早就制定了国际标准。只有遵循这些标准开发的产品才能进入国际采购市场。”上海国际文化装备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晓辉说,在这方面,中国产品起步较晚,必然会碰到国际标准垄断的壁垒。
  “文创50条”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短板。不仅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沉浸式体验平台、应用软件及辅助工具,还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智能语音、增材制造、机器人、先进舞台设备、新型影院系统等技术和装备的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
  为此,未来上海将通过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装备类企业共建研发设计中心,集中力量开发20—30项具有前沿性、引领性、基础性的高科技文化装备重要成果,推动制定试行3—4个行业标准和行业行为规范,集中遴选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全方位扶持。
  同时,上海将继续依托原先文化装备产业发展基础,在电影、出版、游戏、教育等各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突破。比如实施大型高端舞台设备的研发攻关,在舞台机械、动感平台、智能管理系统等方面,引进德国工艺,完成国家高端舞台设备的升级,形成上海市文化装备高端制造的先发优势,并在国际上确立中国舞台技术装备的地位。
  再如重点攻克数字媒体体验技术与装备,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电科集团、上海临港智能制造基地等产业基础,利用新型的技术成果,在应用领域的智能场景感知、行为分析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等方面进行数字改造升级。
  完善产业功能布局
  企业,是文化装备产业的基础。据悉,未来上海对相关企业将通过引进、培育、提升、发展相促进,挖潜量、盘存量、育增量相结合的办法,完善整个产业功能布局。
  上海文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文创50条”,下一阶段上海将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装备总部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本土文化装备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在充满活力特色的中小微创意设计研发企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文化装备服务与生产及相关辅助性生产总值提升20—30%,相关各细分门类增加值同比上升。
  任晓辉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文化装备企业,未来上海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也将在三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建立文化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上海文化装备企业的研发、制造、集成、创新、走出去等领域提供发展支持。二是筹备实施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搭建一个面向市场、资本与产业发展的全球性文化装备整体集成能力的综合对外文化展示贸易平台。三是支持各区在改造旧工业区“腾笼换鸟”过程中,围绕文化装备特色产业,积极推动“一基地、一平台、多园区”空间布局。建立专项产业孵化器,在与国际先进文化装备企业合作研发的基础上,在相关园区设立服务机制,扶持本土文化装备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提升基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