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条不到3公里的风景线上触摸、感知城市文化“魔力”

2022-01-07 11:12 来源: 上观新闻

  在“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大家谈”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热议他们对上海文化的理解,读后令人受益匪浅。我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再给人冷冰冰的距离感,而是真实地相伴于我们身边,时间上延绵有序,空间上共存相融。

  走进上海、杭州、苏州等江南城市的历史博物馆,一件件玉琮引人关注。它们中通外直、温润如玉,是江南文化最原始的底色与烙印。

  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来时,东渐的西风与本土文化交融,诞生了海派文化的新潮;复杂多元的人群聚集在这座被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称为“魔都”的城市中,无论是来自匈牙利的邬达克,还是来自美国的墨菲,抑或本土建筑师董大酉,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演绎了何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

  近代中国的红色革命文化在申城应运而生,一举成为时代最强音。“真理的味道”从这里传开,“星星之火”在这里燃起,“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征程由此起步。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虽然起源于不同时期,但和谐一致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肌理,使人们能够在一方天地中看到、触摸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因子。

  作为历史地理专业的学生,我热衷于策划一些行走路线,带着小伙伴们一起走读上海,漫步从新天地至外滩的经典路线——

  中共一大会址旁,阳光穿透梧桐树的绿荫,斑驳地洒在石库门上,门前留下过毛泽东、董必武的足迹;

  径直向东,穿过人民路,便来到大境阁,上海古城墙的唯一遗存,若留心观察,还可在古老的青砖上发现年号的字样;

  接着,走入老城厢悠长深窄的江南街巷,每一处地名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城隍庙中经久不衰的民间信仰,豫园里精巧雅致的园林建筑,都是具有生命力的人文印记;

  步出熙攘的方浜中路,眼前是现代化的十六铺滨江岸线。现在,这里已经完成了从码头货栈到旅游综合体的华丽转身,复星艺术中心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观展“打卡地”。眺望外滩“万国建筑群”,好似百年近代史铺展开来,对岸林立的高楼更是让人感受到走向复兴的澎湃动力。

  这条不到3公里的路线,如同一个切面,让人触摸、感知城市发展的肌理,领略三种文化的交织与联动。

  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时代进程中,青年一代可以说是“最忆江南、最潮海派、最红上海”最活跃的有生力量。

  除了走读上海,青年学生群体参与各种文化志愿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近年来,基于上海历史文化的各类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上海红色文化地图》《上海市民考古手册》《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等,是我和小伙伴们寻访史迹的必备秘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长恨歌》《繁花》,将海派韵味通过极具张力的方式尽情展现出来;上海博物馆主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魔都与新城”系列讲座,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华,又与现实相辅相成,体现了上海走在前列的文化创新力、传播力。

  在“大家谈”中,汪涌豪教授说: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具有极强的吸纳整合能力,既体现昌明的科技,又能注意传统文明的保持以及对悠长乡愁的体恤;既能体现物质的丰足,又留心涵养精神的自由与思古怀旧的浪漫。

  根植于江南文化的深厚土壤,胸怀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气概,以红色文化点亮正能量、凝聚信仰之源,这座城市中的每一名市民、游客都能从中获取无尽的文化滋养、不竭的创新动力。

  每当举起相机,将老城厢充满烟火气的街巷与背后高耸入云的浦东“三件套”收入同一个镜头之中,我想:这就是这座城市的“魔力”所在吧。

  (作者吴科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