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2019-04-29 09:32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基石。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大重点任务——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城市精神的底色
  “骏马,在平地上如飞地奔走。”耄耋之年的著名话剧演员焦晃坐在轮椅上坚守舞台,以高亢的语调完成诗朗诵;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京剧名家尚长荣辗转京沪两地,全程参与演出。去年10月至今年3月,上海文艺界创排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连演四轮八场,观众反响热烈。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底色。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位于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客流创新高。如今,每天有超过5000人到此参观。
  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介绍,为打响红色文化品牌,上海已着手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理论研究传播品牌建设等两大专项行动,着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守护精神家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上海市文物局介绍,将进一步做好上海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同时对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单项保护规划;还将保护修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等。
  文艺家们也不甘落后。“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不仅被搬上舞台,同时跃然纸上。由96幅美术作品组成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吸引逾110万人次观展。
  学术界则从“网红”思政课入手,未来还将在相关学科课程中增加党的创建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在基层,上海市民微电影节、红色故事大赛、革命歌曲大赛、“国旗下成长”主题活动等,深受市民欢迎。上海还在规划设计开发“红色之旅专线游”“发现之旅”等,以“红色文化”吸引更多中外友人。
  海派文化:中西交汇的舞台
  中国的二胡碰到西方的大提琴,经典唢呐与电声跨界混合,8000年的骨笛与3000年的古琴“相遇”——上海民族乐团原创的民族音乐会《海上生民乐》今年2月到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巡演,向上万名欧洲观众展现海派民乐新风采。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海派民乐的融合就是要‘打开’同中国各地及全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进行融合,让海派民乐充满生机。
  近年来,《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相继实施。最近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则是对文化领域“海派特色和优势”的再强化、再升级。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将重点打造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重大节展品牌。同时,以文学、影视、舞台、美术、群文、网络六类文艺体裁,重点推进“五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等。
  尚长荣说,上海一向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南北艺术荟萃的舞台,文化上也是海纳百川般的大容量与大融合。文艺工作者要顺势而为,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江南文化:通联长三角,点亮新时尚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位于上海青浦区的朱家角镇眼下正是垂柳夹岸、碧波荡漾,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春日江南画卷。这座古镇坐拥通联长江三角洲的“地利”之便,正在成为拥有一系列大型国际会展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这里不仅有久负盛名的放生桥、课植园,同时也是近代以来文人荟萃、出版繁荣的江南特色市镇之一。沪上著名作家孙甘露与众多出版人正计划在朱家角复兴千年水乡“阅读小镇”。未来,这里每月都将举办水岸图书集市,“阅读大道”“阅读客栈”等也在规划中。
  学者指出,近代以来,上海逐渐形成丰厚的江南文化资源,依托开埠后的都市繁华,吸引周边文化资源,形成江南文化中心。进入新时代,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更是大有可为。
  正在复兴的朱家角是一个缩影。管窥全上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品牌“高地”位置进一步突显。
  上海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将重点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展示等两大专项行动,具体落实在加强江南特色历史风貌保护和加强江南特色文化遗产保护。
  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说,上海将以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开展创造性转化利用,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