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模式

2020-07-31 16:11 来源: 新民晚报

  长宁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部,面积37.19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69.36万人,处于沪宁、沪杭发展轴的核心区位,紧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服务长三角的重要功能区。长宁国际化程度较高,历史人文荟萃,文化机构云集,曾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文化先进区”。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两年多以来,长宁区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塑造“长宁文化”特色品牌为指引,以建成“文化国际城区、文化时尚街区、文化活力社区”为目标,逐渐形成国际级、国家级、市级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打造出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区。
  公共文化+国际化
  近年来,长宁区对照国际一流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先后建成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虹桥艺术中心等市、区级重要文化场馆;长宁文化大厦、临空1号音乐公园、武夷路飞乐地块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也即将落成开放。
  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上海世界音乐季、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项目、国际半马音乐节以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惠民演出等高规格活动的不断落地,方便了长宁市民就近体验国际精品文化的魅力,也为长宁本土文化品牌注入新活力。
  长宁区还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与文化共建,持续举办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外社区文化节等活动,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团队及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社会化
  长宁区曾被评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受欢迎区,在很多特大型城市面临中心城区空间不足的瓶颈时,长宁区为何能实现公共文化空间和配送内容的双赢?
  长宁区打造出多片区共享的3.5级活动室,创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点位。百姓家门之外便是文化所在,“10分钟文化服务圈”让居民一出家门就能享受便利的文化服务。83家注册在长宁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均深度参与本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联盟、总分馆、文化邻里汇三方形成了文化共同体,成为带动社会参与的长宁范式。
  以城市更新、旧区改造、精品小区建设为重要契机,长宁区聚焦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道路沿线的保护式更新,优化基层文化空间布局。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生新所、幸福集荟、中山公园、西郊百联、愚园公共集市、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等各类社会主体联合打造了22个“艺空间”“阅空间”“舞空间”,广泛开展共建共享,形成撬动效应,实现从社会载体向公共文化阵地的转变。
  200家文化企业和商业企业在办公楼、商圈、绿地、地铁等空间,举办了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上海世界音乐季、街头艺人联展、文化创意集市等开放性文化活动,赋予城市公共空间多样、多彩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大大缩短公共文化服务半径。
  长宁区还不断升级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供给线上服务平台,率先在全市建立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征集机制,设立每年200万的专项资金。四级公共文化配送自主点单全覆盖,多个居民区可以“拼单”,实现供需双方更加便捷精准的“菜单式”“订单式”“订制式”服务。
  公共文化+数字化
  今年,长宁区为打造“永不落幕的文采会”,开发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汇文采”,采用“数字服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采购”的共建共享模式,探索建立精准对接、效能优先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新业态。
  同时,长宁区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举办了第三届长三角示范区合作机制大会,在更大范围释放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云资源、云展览、云采购、云集市等多形式,打造系统性、集成性的文化云平台2.0版本。长宁区不仅建立了 “长三角文旅云”,还通过各级文化云,实现“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
  依托最前沿的AI技术,长宁区“一屏统全域”,在区级总馆、社会分馆、社区文化中心和居民区活动室等三级场馆,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监测和评估系统,快速精确地获取服务质量反馈数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与投入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