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广影视局2017年4月20日做客“民生访谈”

2017-04-20 06:26 来源: 上海市文旅局

WDCM上传图片

海波: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2017上海“民生访谈”,我是主持人海波。

宇皓:大家早上好,我是主持人宇皓。

宇皓:今天是“民生访谈”的第四天,我们为大家请到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欢迎于局长。

于秀芬:海波好,宇皓好,听众朋友们好。

宇皓:互动的方式是大家可以通过阿基米德手机社区找到我们的直播帖,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同步的图文直播。大家都非常期待于局来做客我们的节目,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机社区来提问。

海波:我们先说一下有关文化广播的热词。

宇皓:好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公共文化服务、大世界、世博会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剧场、图书馆、美术馆、农村数字电影、公益电影、非遗项目等等。

于秀芬:这些热词正是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重点工作。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接受采访。

海波:上海国际电影节马上开幕了,一票难求的问题怎么解?内容配套上如何贴近市民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收藏热不断升温,如何规范文物鉴定机构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到文化广播影视,最近特别火的是《人民的名义》,您看了吗?

于秀芬:只要没有什么工作安排,晚上我都会等着开播。这个电视剧我一边看一边就在想,为什么这部剧这么火爆?一方面是因为题材是社会关注的,一方面是演员的演出。电视剧是我们提供给老百姓的一个公共文化产品,既要好看又要寓教于乐,传播正能量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电视剧,从文广局来说,我们的文化产品,特别是提供给老百姓的文化产品还是比较多的。

海波:昨天刚刚召开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电话会议,其实说到公共文化服务可不简单是一个电视剧,老百姓身边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涵盖的是非常多的,包括文化设施,各种各样的服务内容等等,这个我们请于局长给我们说一下。

于秀芬: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一方面总结了去年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方面是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第二是政府如何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给到老百姓好的产品;第三是如何加强保障制度的建设,来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于秀芬:刚刚海波说的我也有同感。应该说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在上海各个委办局以及16个区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概括来讲,老百姓身边的服务设施更多了,老百姓可以享受到的服务内容更多元、丰富、精彩了。老百姓去参与一些文化活动更加方便了。

于秀芬:比如说公共文化服务,现在我们上海市已经形成了市一级,区一级,街、道、镇包括到村、居委会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证老百姓可以在15分钟之内到一个我们的文化活动空间去。

宇皓:这个很像我们文化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于秀芬:是的,比如说群众艺术馆,上海市一级是一个,区一级我们有23个,到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就更多了,整个上海我们有216个。还有比如说农家书屋我们有1500多个,所以就在老百姓生活的周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心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活动。这是身边的。还有一些老百姓要到剧场看演出,现在上海的剧场也很多,有135个。2016年我们国际舞蹈中心建成了,还有虹桥艺术中心等等,确实这两年设施的建设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宇皓:而且改变了很多人平常的生活习惯,周末的时候,大家一起相约看一场剧。看到文化话题评论的人特别多。有人说文化这个话题特别得宽,刚刚您聊电视剧太接地气了。说到身边的文化设施建设,有没有什么规划,或者说上海这边的文化设施在体验上,对市民来说会不会更多一些?

于秀芬:我介绍一下我们上海的图书馆,这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所以遍布上海市级、区级的图书馆我们都是采取一卡通,老百姓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借的书,到另外一个方便就近归还就可以了。我们提供图书服务有7000余万册。

于秀芬:还有美术馆,上海的美术馆也是丰富多彩。上海的美术馆现在有70多家,各类展览大概有500多次。还有博物馆。博物馆有125家,其中全天候开放的免费的博物馆,我们有96家。

海波:我的感受是电影院越来越多了。

于秀芬:是的,特别是这两年上海电影市场发展势头很猛,这就带动了电影院的建设。我们电影院有270多家,有1500多块银幕,2016年上海放的电影超过250万场,很多老百姓进入电影院看电影。

海波:以前我也不太看电影,但是这两年确实进电影院的次数在不断增加。电影院的设施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舒适度、感受度越来越好了,确实可以吸引人重新走入影院。

于秀芬:一方面要有好的影片,一方面是硬件的配套。现在上海市民希望在休闲的时间有文化的享受,包括娱乐和休闲。所以电影发展势头非常好。从政府来讲,我们还要做好公益电影的放映。

海波: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情况您了解吗?

于秀芬:这是我们市、区和电影院线共同推的。去年我们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超过了4万场,覆盖了上海9个区、1700多个具有农业功能的行政村和300多个居委会。

海波:这个是在郊区?

于秀芬:对,我所说的9个区主要就是原来的郊区。这些片子新片占到1/3左右,所以我刚刚说的15分钟的文化圈,送电影上门,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项目和点来实现的。

海波:我们有没有公益场?

于秀芬:我们有一些公益电影,比如说马上要“五一”,我们和总工会一起举办的农民工电影放映,还有徐汇区多年来一直坚持无障碍电影的放映。

海波:说到电影我还要提一下,马上电影节要开幕了,这两年的电影节太火爆了。作为文化管理者您应该也能注意到这种现象。

于秀芬:是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全球15个国际A类的电影节之一,是顶级的,所以社会很关注,而且是国内外都很关注的。

海波: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这个电影票实在太难买了,尤其是热门场次,这两年电影节票成了问题。

于秀芬:昨天下午我们还在研究今年的电影节怎么样来满足我们的市民,比如说今年的电影节、电视节的一票难求的情况如何改变,还有怎么样看一些好的电影的做法。去年还有一个问题,老百姓非常关心,网络的售票系统马上就瘫痪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做了研究。

于秀芬:一个是加强售票系统的技术保障。怎么保障呢?在技术层面我们做了一些保护措施,硬件上也做了一些全方位的扩容升级。比如说去年我们11台服务器,今年我们准备了87台。处理器从2核升级到4核。所以在技术和硬件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希望今年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瘫痪的情况。

海波:这确实也是一个快乐的烦恼。

于秀芬:除了线上售票我们线下也有渠道,所以我们尽量满足我们的影迷观影的需求。还有我们原来金爵奖的获奖影片是颁奖典礼之后揭晓,颁奖典礼结束电影节就结束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百姓想看一些获奖电影,今年我们也与国际影协反复协商,在九天基础上增加了一天,就是在颁奖典礼之后增加的一天,广大影迷可以这一天来看这些获奖的影片。

宇皓:我们这里有一个网友就说了,硬件到位了,软件能到位吗?服务怎样等等。

于秀芬:我们昨天还在研究,以往电影节期间,比如说放映电影的时候,字幕有的时候打出来不配套。我们整个电影节是组织了很多的志愿者一起参与的。他的外语好,他来翻译很多的国际影片,上海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志愿者,但是毕竟他接触这个电影的时间很短,有的时候字幕同步会产生一些问题。今年我们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我们会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海波:我非常佩服这些字幕组,他们对外语非常娴熟,而且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做字幕,而且是志愿者。

于秀芬:对,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软件的服务。还有一个方面,市民朋友们要有一个宽容度,和理解度。

宇皓:可能影迷朋友们都不知道这些志愿者做的事情,还是希望要理解一些。

海波:有崇明的朋友说,我们崇明人20多年没有看过电影了,没有看过沪剧、滑稽戏了,不要让崇明岛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个我要说句话了,前不久我才刚刚看了沪剧,看的人还非常多,看来无论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无论提供多少,市民朋友还是觉得不够。

于秀芬:政府文化服务商还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然这位市民朋友(的问题)可能也是我们的服务不到位。上海现在已经形成了市、区、街道(乡镇)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配送体系,现在正在向村、居委会延伸,去年我们的配送有1.3万人次。但是这个配送还是不够,我们的配送工作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过去几年,服务机构排单,那么多的文化产品,我们派到区里,派到街镇,你是一个接受,这是第一个阶段。

于秀芬:这两年我们到了第二个阶段,我们把产品和服务内容进行挂牌,区、街道的服务单位梳理了当地的老百姓需求,他来选,这个我们称之为下面机构的“选单”,就是我们的供需有一个对接,这是我们第二阶段做的。比如说今年2月份我们举办了全市第一次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活动,我们有100多家优秀服务提供方到现场摆摊,有700多个区、街镇的管理人员来逛。

宇皓:有点像自助餐,以前是送餐上门,现在是自助餐,琳琅满目,你自己选。

于秀芬:但是我们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发展到终极目标,让老百姓到这个超市直接点,和机构一起点。对我们而言,下一步我们要从机构的选单一直拓展到机构选单加老百姓点单,这样我们提供给老百姓的产品更可以符合老百姓的需求,供需才可以更加对接。

海波:如果是区镇管理人员来点单就是千把个,但是服务的人群是千万级的。

于秀芬:确实如此,我们从2016年开始研发了“文化上海云”APP,目前还在刚刚起步过程当中,就是为了以后老百姓点单方便。“文化上海云”是国家第一个是现在省级区域全覆盖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我们去年上线之后,400多家各类文化机构,包括乡镇的文化机构,把他们的信息也进行了整合,不仅是市级的文化产品。短短一年,这个APP突破了百万的用户注册。我们每月发布活动超过1万场,市民朋友也可以下载APP,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搜索我们的全市文化活动。其实现在市民也可以在这个上面来预约。去年我们的国际艺术节我们就依托这个云向老百姓推出了3万张票,给老百姓以方便。

于秀芬:比如说去年奉贤区举办了国际艺术周的活动,他就把文化上海云作为一个官网来进行推广,极大提升了活动的知名度,23场演出票销售一空。还有这个“文化上海云”一方面是提升我们的服务效能,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海量信息给政府部门和活动主办方以大数据分析依据。因为他点单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市民文化需求大数据,进而对政府管理部门有提升效能的好处。比如说不同地方、不同场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是有一些差别的。

宇皓:有点像流量监控,看看是不是可以优化文化配送。

于秀芬:我们正好和奉贤区交流过,奉贤老百姓就是喜欢看沪剧,比如说浦东新区周末比较受欢迎的是亲子活动,松江大剧场最受欢迎的是沪剧,徐汇的零陵社区服务90%用户是居住在社区文化中心周围3公里半径内的,嘉定区60%以上的用户是30-39岁左右带孩子的年轻爸爸妈妈们。